人物素材积累摘抄文案高中
我们都知道,要想作文质量高,平常一定要注意多积累一些各种各样的作文素材,并分门别类做好收集、消化、整理和记背。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素材积累摘抄文案高中”,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物素材积累摘抄文案高中(篇1)
鲁迅
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居。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
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
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鲁迅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鲁迅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
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人物素材积累摘抄文案高中(篇2)
莫扎特
在鲜花、掌声和欢呼的背后,是艰苦的劳动、苛刻的条件和可怕的考验。为了金钱与荣誉,奥波里德要求小莫扎特无论旅途多么劳累,都要随时可以当众表演。为了宣扬儿子的天才,他让孩子必须习惯听从突如其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如:当场演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艰深的乐曲;按照听众临时设想的几个低音即兴作曲,并根据指定的调性当即演奏用多条手帕将键盘全部蒙住而不影响弹琴;在一场音乐会上从头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并且,这样的演出每每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
这10年对莫扎特来说,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锻炼、积累和学习的阶段。他8岁就写了三首交响乐和几首奏鸣曲;12岁就为维也纳歌剧院写了歌剧《假傻姑娘》;14岁为意大利米兰歌剧院写了歌剧,并亲自指挥演出,连演20场,场场爆满。这轰动欧洲的出色的成绩使得莫扎特14岁就获得了意大利音乐中心——鲍伦亚学院院士的称号,被罗马教皇授予了“金距轮”奖章。
父亲在教小莫扎特音乐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只教点简单的曲子,但莫扎特接受能力很强,许多曲子听了一遍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了。父亲怕儿子负担过重,所以没有过早地教他作曲,可是5岁的莫扎特在旁边看着父亲书写乐谱,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孩子正在五线纸上专心地写东西。“莫扎特你写什么呀!”他随手拿起儿子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则。他故意逗儿子说:“你可知道,你这个曲子不能演奏啊!”小莫扎特生气地回答说:“我知道,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要修改呀!”父亲竟然被反问得说不出话来。
父亲很惊异于儿子的音乐天赋,此后也开始教他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小莫扎特非常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别的小孩子在玩的时候,他却成天待在家里不是练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子就像一个大人一样埋头于音乐。老莫扎特为了让儿子开阔眼界,少年时就有所成就,从1761年秋起,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小莫扎特和女儿安娜,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演出。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接着,父亲又带他们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获得观众的好评。但在这次旅行演出中,老莫扎特也清楚地看到了儿子身上的缺点:他虽然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所以文化基础很差。旅行回来后,父亲为儿子进行系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文,学习音乐家必修的意大利文,还学法文和英文。
正是在老莫扎特的严格要求下,再加上小莫扎特自己的刻苦努力,最后莫扎特终于成为一位世界着名音乐家,对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人物素材积累摘抄文案高中(篇3)
林肯
一个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牵着小手来到公园的广场前,要上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了。小男孩却挣脱开妈妈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妈妈也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当爬上两个台阶时,他就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瞅一眼妈妈,妈妈没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小男孩又抬头向上瞅了瞅,他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还是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脏乎乎的,但他最终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16届总统的林肯。他的母亲便是南希·汉克斯。
林肯的父亲是个农民,家境极为贫穷。林肯断断续续地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1年。但林肯从小就养成了热爱知识、追求学问、善良正直和不畏艰难的好品质。他买不起纸和笔,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写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练字。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练习讲演。林肯失过业,做过工人,当过律师。他从29岁起,开始竞选议员和总统,前后尝试过11次,失败过9次。在他51岁那年,他终于问鼎白宫,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被马克思称之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母亲南希在林肯9岁那年不幸病故。但毫无疑问,她用坚强而伟大的母爱抚养了林肯,使他勇敢而坚定地走向未来。
不言而喻,人的一生有无数级台阶——生活、学习和工作。如何面对和攀登这些人生之阶?对于孩子,是牵着手、搀扶着上,还是抱着上?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答案。显而易见,如果家长牵着、搀扶着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常常把父母当成拐棍而难以自立。如果家长抱着孩子上台阶,把孩子揽在襁褓里,那么,孩子就会成为被“抱大的一代”,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更难立足于社会。平时,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接送,晚上陪读,甚至考上大学父母还要跟着做“保姆”。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单位,当“职介”……这样,孩子是很难自立成人大有作为的。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妨让孩子吃点苦,有“台阶”让他自己爬。这样,孩子也许能“一鼓作气”,攀上光辉的顶点。
人物素材积累摘抄文案高中(篇4)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人物素材积累摘抄文案高中(篇5)
宗庆后
人物精神:诚信坚守、一诺千金
适用主题:社会责任、积极创新、爱国情怀、品牌底蕴、初心不改、企业担当
人物简介:2月25日,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逝世。
宗庆后是改革开放时代第一代企业家的代表人物。他站在时代的潮头,以奋斗之路成就人生之路,以平凡之身铸就不凡事业。他是全国劳动模范,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在为自己传记写的序言里,他把自己称为一个凡人。“我是一个普通人,从底层崛起的凡人。幸运的是,我生于一个大时代;更幸运的是,我获得了一个机会,缔造了一家公司,并且因之而成为‘中国首富’,得到了价值的实现与认同。”宗庆后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成功事迹和励志故事,还有许多珍贵的东西值得品味。
人物素材积累摘抄文案高中(篇6)
任正非
(1)未雨绸缪的任正非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张霁拿到了华为“天才少年”一档年薪201万元。高薪纳新,不仅是一种人才战略,也折射着一个企业的发展策略。曾几何时,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华为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多年前做出极限生存假设,并为此走上一条艰难曲折的自主创新之路,人们在给默默付出的创新努力而点赞的同时,更为其未雨绸缪的超前布局而庆幸。由此可见,企业要想由大变强,不仅要承受百炼成钢的孤独与艰辛,更要拥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眼光与魄力。从这个角度看,如今以高薪广纳贤士、扩充人才储备,何尝不是一种未雨绸缪?
(2)任正非的危机意识——十年磨一“芯”
因为怕被别人卡脖子,任正非在2004年就开始布局芯片研发工作。当时,很多人嘲笑他,认为华为不能研制出具有世界水平的芯片,但是任正非坚持了,华为坚持了。十年磨一剑,到2014年,华为第一代麒麟问世。
任正非居安思危,带领华为默默研发芯片,所以在遭遇美国政府的打压后,能够快速拿出相应的应对方案,这体现出了自身的忧患意识和大局观念。
(3)任正非语录
①现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经不远了,我们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任正非《华为的冬天》
②我不觉得跌倒可怕,可怕的是再也站不起。——任正非
③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道路。——任正非
人物素材积累摘抄文案高中(篇7)
叶辉
打磨精品,创造精彩的“研磨大师”叶辉
在航天工程中,能够将误差控制在毫厘之间,靠的便是一种名为量块的高精度量具。而它的误差大小,更是直接影响航天科研任务成败。目前机器研磨量块的精度是0.5微米,而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699厂计量与仪器设备管理处研磨师叶辉手中,这一精度却是惊人的0.05微米,超出机器操作十倍。
1997年,叶辉进入航天科工二院,当时精通量块研磨技术的只有他师傅一人,研磨工种正面临着“失传”危机。研磨是一项高精密加工技术手段,打磨全靠一双手的感觉,需要几年的练习和琢磨,枯燥、累人、上手慢。入行之初,叶辉只能用报废零件进行研磨练习。整整五年后,老师傅才递给他第一块量块让他修理,这意味着叶辉终于出师。
“零件有瑕疵,犹如人生有缺陷,只有经过一遍遍打磨,才能打造精品、创造精彩。”研磨量块就好比打磨自己的人生,叶辉研磨了二十余年量块,同时也打磨出了他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人物素材积累摘抄文案高中(篇8)
张富清
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张富清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2018年12月3日,在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人社局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点,张富清在工作人员聂海波的见证下打开了一个红色包裹,里面有报功书和军功章,由此揭开了张富清不为人知的红色过往。
荣誉:“时代楷模”;“共和国勋章”;“最美奋斗者”;“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1)深藏功与名的张富清
作为军人,他在战斗中不怕牺牲的决心彰显英雄本色;作为干部,他在工作中勤勉尽责的忠心尽显担当本色;作为党员,他在生活中艰苦朴素的初心凸显清廉本色。他把奖章深藏在箱底,把对战友的怀念深藏在心底。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初心,默默奉献。
(2)坚守信仰的张富清
人有大爱,行方致远。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张富清用自己的朴实纯粹、责任担当书写了精彩人生,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坚守信仰的时代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