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案网 > 古诗词 > >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时间: 李金

每年的农历五月五为古老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等,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描写端午节的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1、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

2、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4、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文天祥《端午感兴》

5、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6、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许文通《端阳采撷》

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

8、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朱翌《朝中措》

9、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苏轼《六幺令》

10、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纪念屈原说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常见习俗

1.摘粽叶

在农村,很多农民会在端午节之前就提前去地里摘好粽叶,然后将叶子洗干净,晾晒,挂起来。等到端午节的时候,将粽叶放在锅里煮开,然后用来包。

2.吃粽子

不少农民会在端午节这天包粽子,粽子一般选用糯米,将米提前泡好。粽子根据个人口感,每个地区包得不一样。有的人包咸粽,有的人包肉粽,也有的人包放蜜枣。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煮半个小时,打开,会有粽叶的清香。口感极佳。

3.打糍粑

在四川一带,每年端午节的时候,还会扯糍粑。将泡好的糯米放到石臼里,三四个人你一棒我一棒的来扯,直到成型。扯好的糍粑用手搓成团。蘸白糖或者花生碎吃,味道特别好。多余的糍粑会将它晒干,炸成糍粑块。

端午节别称

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28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