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案网 > 古诗词 > >

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

时间: 李金

据了解,元曲四大家是哪四位?指的是前期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后期元杂剧作家郑光祖,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文学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

元曲四大家指前期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后期元杂剧作家郑光祖。因为他们在元代杂剧创作中成就高、影响大,所以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一书中将他们并列,称为“关、郑、白、马”,后又称之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体现了其独特的特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元曲是元代盛行的一种文学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也指杂剧。元朝是元曲的鼎盛时期。那么,我们常说的“元曲四大家”是哪四个人呢?他们的代表作有哪些?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当然,历史上也有其他说法,但没有一句是流行的。

关汉卿(1219年-1301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元杂剧创始人,元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汉族,歇州(今山西运城)人,多数人(今北京)和周琦(今河北安国)人等。关汉卿的戏剧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浑厚,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艺术价值很高。他的代表作有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拜月亭、鲁斋郎、调风月等。已经玩了几百年了。关汉卿的“我是一颗不会蒸、不会煮、不会打、不会炸、不会咝咝的铜豌豆”(“我还没老”)的形象也被广为传诵为“曲生”。

白朴(1226年-1306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原名恒,后以仁福、为名改名为朴。汉族,祖籍西州(今山西河曲附近),迁徙至镇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居金陵(今南京)。元代著名文学家、作曲家、戏剧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等。这些作品在他去世前被汇编成一个集子,名为天籁集。他的作品以历史题材为主,情节多为名流才子之事,继承了元好问长短句的风格,跌宕起伏,自然朴实。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字千里,名东丽(说字是致远,晚上叫“东丽”),汉族,大部分人(今北京)。另一方面,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子塘村人,取名东丽,以表陶渊明之志。他这一代比关汉卿、白朴晚,生年在致远之前(始于1264年),死年在知止改元至太定元年(1321-1324年)之间。元代著名戏剧家、散文家。他的作品主要体现了退山退林的田园主题,风格既大胆又轻松。他的代表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等。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郑光祖(生卒年月不详),汉族德惠人,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据史书记载,他是个“直男”。元代著名的杂剧散曲。作品内容与现实相差甚远,主要围绕男女爱情和历史题材展开,代表作主要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0103010等。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影响。他年轻时参与过各种各样的戏剧活动。当时他的杂戏“名闻天下,声震闺阁”,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到了宋金时期逐渐成熟,到了元杂剧兴盛之时,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80多位杂剧作家的名字被记录下来。其中,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人贡献比较突出,影响比较广,代表了元杂剧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创作成就,所以他们后来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得到了历史的认可。

古代文学笔记

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 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 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 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识记:杜甫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后人称为杜工部。出身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34岁前在读书和漫游中度过。后来困居长安十年,穷困潦倒。安史之乱后,流离失所,一身病痛。

理解:杜甫诗《望岳》(岱宗夫如何)、《春望》和《登岳阳楼》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感。

《望岳》具有昂扬的情调和自信,心胸开阔,气魄雄伟,不亚于李白。

《春望》国恨家愁,使诗人的头发都白了。

《登岳阳楼》杜甫此时已一身病痛,自身难保,可他惦念的却是京师关山北面的边防吃紧,为国家的安危流泪。

简单运用:杜甫的思想主流为儒家,兼及道教、佛教的影响,虽具有佛、道思想,但只是暂时的,儒教才是影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

杜甫身上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杜甫的思想受儒家影响较大,但他与道教、佛教中人也多有来往,未限于一宗一派。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良知”。杜甫不仅做了动荡时代苦难人生的代言人,而且以贴近现实有血有泪的动地歌吟,呈露出仁者襟怀,由此形成的杜诗风格的大、重、拙,是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诗意所在。

27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