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佛教的元曲诗句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佛教的元曲”,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衫碧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档缺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描写佛教的元曲
例如王季思注《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伽蓝”说:“僧寺之别称,原本梵语。”显然太简单。而《元本题评西厢》第五出却注云:“伽蓝,梵语神也,能护持佛教,塑像于寺傍,今人呼为伽蓝土地。”则不仅太简且误解了。渊雷先生要我查佛典《释氏要览》及《翻译名义集》予以补证。查《释氏要览》卷上有“造伽蓝法”与“护伽蓝神”二条。“造伽蓝法”下注云:“齐灵裕法师《造寺诘》十篇,且明造寺方法。”可知“伽蓝”即是寺的梵坦野罩名,而“护伽蓝神”是护寺的神,“伽蓝”并非神的意义是很明显的了。再查《翻译名义集》第六十四“迦蓝陀”条,才知道“迦蓝”是由园主人之名而转为寺名的,并且很富有传奇性的美妙的一个佛教故事,教徒门因他为佛造精舍,故把寺名定为“伽蓝”作为对他的纪念。在元明曲里也有认伽蓝为土地神的用例,那是世俗讹以成习的缘故。
描写佛教的元曲
例如近人顾学颉、王学奇合著的《元曲释词》第一册释元杂剧《老生儿》第三折“孤堆”为“土塑木雕”,显然不妥,且不知有何根据,尚未指出其语源。渊雷先生要我查佛典《佛祖统纪》予以补考。查《佛祖统纪》卷四十五云:“宋咸平三年,昭聪禅师住襄州,石门郡守以事笞之。既归,首座问讯,曰:‘守无故屈辱和上’!即以手指地曰:‘教他平地起骨堆脊模。’让闹即见随指起一堆土,守全家以病死。”这个故事,我们撇开神话部分说,所谓“骨堆”与“一堆土”,便是郡守全家坟墓的象征。
写佛教的元曲
而“平地起骨堆”的含义即为使人平空遭受祸殃的意思。这在元杂剧里也能找到成例,如《李逵负荆》第二折【一煞】便云:“休怪我村沙样势,平地上起孤堆。”“骨堆”在元曲里大都写作“孤堆”,意谓人死后孤栖在一堆土里,所以“孤堆”与“骨堆”同为坟墓的俗称,而“孤堆”的语意似又另具兼意。《元曲释词》所举韩诗一例亦未能作为所释的佐证,反而成了证实“孤堆”即坟墓的依据,因为韩愈在诗题中明确地告诉人们,自己是在“城南道边古墓上”饮酒,诗中又说:“偶上城南土骨堆,共倾春雨三五杯”,这“土骨堆”,无疑是指那座“古墓”。
描写佛教的诗句
题义公禅房(唐)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顷配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册乎滑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大州腊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