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案网 > 实用文 > 观后感 >

关于贝多芬传的电影观后感

时间: 新华 观后感

写观后感需要我们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关于贝多芬传的电影观后感?这里给大家分享关于贝多芬传的电影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关于贝多芬传的电影观后感篇1

在《名人传》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贝多芬传》,贝多芬一生苦难,痛苦不堪。

贝多芬的父亲想开拓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被整天钉在洋琴面前,或是一架小提琴一起关在家里,他的童年生活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童年尽管如此悲催,但他还是有着永不放弃与坚持不懈的信念。当他 20 岁的时候,更大的痛苦来临了。听力开始衰退,这算是对音乐家最大的折磨了吧!这对他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心灵上的痛苦。他甚至已经写下了遗嘱。

令我惊讶的是,在写下遗嘱之后,贝多芬并没有自寻短见,相反,恰是这份遗书激发了他尚未爆发的潜能。也许我应该好好想想,在如此大的压力下,我能像他一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吗?

“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尽创造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以自己的痛苦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者的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

这应该就是对贝多芬的生命进行的一个最好的解释。

我们都渴望成功,但我们却缺乏拼搏的精神。我们总想一蹴而就地取得成功,或是在取得了微薄的成绩之后就停滞不前。贝多芬恰好是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他照出了我们内心的那份卑微与渺小,给我们的心灵以良好的启迪。贝多芬是一位不朽的英雄,他让我们呼吸到了强烈的“英雄气息”!

罗曼罗兰以音乐评论家的独特视角描绘音乐家的内心世界,罗曼罗兰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贝多芬在从事音乐中的心理活动。

贝多芬不得不说是一名伟大的音乐家。

关于贝多芬传的电影观后感篇2

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赞颂过他的伟大!

贝多芬短小臃肿,外表结识,穿着讲究,目光犀利,而且准确,眼中有一股奇异的力量,反映出他内心思想的丰富。他渴望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但却遭受失败,不得不成受感情的煎熬,同时从他那顽强的毅力投入到音乐创作中去,写出一系列辉煌的作品,后来他不幸耳聋,但他在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的重压下,仍然保持着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他,作为一个音乐家,任何时候都不向命运屈服,任何事情都不能使他停止前进,放弃自己钟爱的事业。他是一个心灵伟大的音乐大师,性格激昂,有着伟人的性格,待人彬彬有礼,对讨厌的人也能忍耐,有着对音乐超常的天赋,能够捕捉对音乐的灵感,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髓。他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世界不能给他快乐,但他却创造了快乐给予世界。

我,一个学生,平时一些小问题,一点磕磕碰碰的小事情使我心情不爽,使我总成为悲观主义者中的乐观主义者。但是贝多芬,他遇到了更大的挫折,可他没有因此而丧气,他在困难中胜利着,快乐着。

我也要创造快乐给世界!

关于贝多芬传的电影观后感篇3

贝多芬是个音乐家,而在这个音乐家的背后,有着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科隆附近蓬恩的一所破旧小屋的阁楼上,从小贝多芬就受父亲逼迫学习琴,但是后来进了乐队后,当上了大风琴手,从那时开始,他总算不讨厌音乐了。1787年,刚满十七岁的贝多芬遇上了母亲因肺炎去世,这对贝多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后来,他还患上了忧郁症,担心着自己有一天也会因肺炎而死亡。就这样,忧郁开始折磨他的精神和他的肉体。后来因为自己耳聋女友朱丽埃塔转嫁给了伯爵。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使他创作出《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著名曲。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

大家都知道,贝多芬不但身材矮小,而且相貌也不漂亮,痛苦也在他的肉体和精神上双重折磨。在这些缺点和痛苦面前,他仍然不低头,继续向前走。他的生活离不开音乐,也许只有音乐才能使他远离痛苦,就这样,他把痛苦用音乐的形式向世人述说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感慨,也值得我们发扬和学习。

人总会遇上不幸,而我们在不幸的面前不能倒下,要坚强的活着,坚信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关于贝多芬传的电影观后感篇4

贝多芬是一位钢琴家,他是德国人,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他出身贫寒。贝多芬原本不愿意学钢琴,是因为小时候他的父亲用暴力逼迫他学钢琴,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优秀的、众所周知的钢琴家。我很佩服他,他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去压制自己的顽疾,从而去创作钢琴曲,自由自在挥洒自己的笔墨,创造了一部又一部的传世佳作——《第九交响曲》等优秀作品。

贝多芬有一句名言,那就是:“通过痛苦,得到欢乐”。因为这样一句话,我看出了贝多芬坎坷的一生,也看出了他不畏艰难苦险,反而把苦难转化为了欢乐。他患的病是耳聋,这是音乐家们最忌讳的病症,一旦患上这种病,他就没有办法再用耳朵欣赏音乐,创作音乐更是难上加难,这种打击对每一个音乐家都是致命的打击,贝多芬也不例外。然而,他不愿就此放弃自己的音乐生涯,而是更加发奋地创作乐章,真不知道他为什么能在耳聋的状态下创作那么美妙的乐章,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优美。我想,他一定是在用心灵和音乐沟通,用心在进行创作。

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用整个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我曾这样想过,贝多芬没过过几天生活宽裕的日子,上天不赐予他欢乐,一次又一次压制他,但是他敢于和命运作斗争,不屈服上天的安排,终究成就斐然。我们应向他学习这种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为了心中的理想和目标,去奋斗吧,去追求吧!贝多芬这位钢琴家值得我们从内心给以最崇高的尊敬。

贝多芬仅仅活了五十七岁便与世长辞了,他终于完全抛开自己的痛苦与不幸,但却把欢乐奉献给了全人类。这篇文章我读过后,心里有一缕淡淡的忧伤,我哪会不承认这位矮小的音乐家,此刻在我的心目中是如此高大、如此辉煌……

关于贝多芬传的电影观后感篇5

名人传分为三个部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列夫托尔斯泰传,记录了这几位名人的生活经历,体现了伟人与平凡人之间的不同,这些伟人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他们为艺术所献身的精神、所付出的代价不是我们所能轻易体会到的。名人传将我们带入伟人的生活经历中,体会他们的想法。

贝多芬是一个对音乐有着无限热爱和追求的人,可命运却一直和他作对。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双手和听觉,丧失了听觉,代表以后听不见声音、分不清音调……这一切表示贝多芬的音乐生涯就在此葬送。可贝多芬依然坚持创作,与命运斗争,成了最伟大的音乐家这一,这算不算上天对他的一种补偿呢?不是,这是他自己争取来的结果。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贝多芬的童年非常艰苦,不同于莫扎特那样温暖的童年。他的父亲为了让贝多芬成为像莫扎特一样的天才,让自己享尽荣华富贵。从贝多芬四岁起,贝多芬就被迫的一整天一整天的和钢琴或提琴呆在一起,为了促使贝多芬学习,他的父亲不得不使用暴力。他的父亲酗酒成性,但他的母亲却在一七八七年去世了,这样子家庭的重任就落到了他还稚嫩的肩膀上,这对他来说实在太早了。

丧失听觉对音乐家来说已经是最大的惩罚了,可命运好像并不想就这样放过他,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疾病相继而来。他的爱情因为他的残缺流走了,在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摧残下,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音乐也起了实质性的变化。在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他咽了最后一口气,这位“乐圣”就这样闭上双眼永远的沉睡了。

贝多芬那不屈不挠与命运作斗争、并不认命于现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勇敢向前。世界没有给予他快乐,只有悲伤和孤独,可他却给予世界莫大的快乐,这种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从贝多芬的经历里可以看出,成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有了坚持到底的信念才有真正的成功。

关于贝多芬传的电影观后感篇6

读了《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百折不挠。贝多芬的童年是悲伤的,然而也是幸福的。

贝多芬的父亲是个不聪明而爱喝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仆人,贝多芬的童年是艰苦的,她四岁就整天盯在扬琴前,十一岁当大风琴手开始演出,在他十七岁时,他热爱的母亲死去了,他便成了一家之主,背负起一家的重担,却还要坚持学习。 贝多芬二十岁就离开了家,到外面谋生,当他在音乐界崭露头角的时候,他的耳朵几乎聋了。但是,他凭着对音乐的深厚情感和超人的天赋,创作了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与交响音乐曲,成为了一代音乐家,他最终用痛苦换来了快乐。贝多芬,一个不幸的人,艰苦的童年,爱情的失败,使他孤独无依,但这些却扑灭不了他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他靠着自己不变的信念,完成了人生的梦想。

读了贝多芬的传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也是充满苦难的,世界没有给过他什么欢乐,而他却创造了最美的音乐,把永久的欢乐献给了世界。

贝多芬是个不向命运低头、百折不挠、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我想:我也要发扬贝多芬的这种精神,不向命运低头,对未来一定要充满信心,在学习中刻苦努力,不向困难低头,争取各方面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关于贝多芬传的电影观后感篇7

看完《贝多芬传》的那一霎那,只觉脑间一片空白。

一下子感觉有很多话要说,却又不知该从何处说起。

“世间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有时觉得南子给孔夫子的这句话放在贝多芬身上也适用。但却找不出为什么。《贝多芬传》带来的不是一个完整的答案,但却有一些零碎的片段,让人记忆犹新。

许多艺术家是没有真正的童年的。在别的孩子吸允着棒棒糖,在秋千上摇荡时,迈克杰克逊的童年在哪里?是在录音棚里,还是在父亲的鞭挞下?就连贝多芬也不例外。四岁,本该是一个童真玩耍的时期,但他却被整日钉在琴键上。而且对于他来说,他父亲是为了金钱与荣耀来逼迫他,并不是为了他的未来。这对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是何等的残忍?--------对于当时的贝多芬来说,童年陪伴他的只有冰冷的黑白键。-------至少那时他是这么想的。

先恨,后爱。对于许多琴童而言,他们对钢琴的感情就是如此吧。音乐对于贝多芬来说,也是如此吧。童年时期的他,或许对音乐充满着无限的怨恨。但也正是这门艺术决定了他的人生,伴随着他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让他爱得无法自拔。

除了他那让人匪夷所思的童年以外,他的耳疾与创作之间的微妙联系,也令我惊奇。

二十六岁时听力日渐衰弱。这对于一个拥有伟大的音乐梦想的创作者来说是多么大的痛苦。这种肝肠寸断的感觉在《悲怆奏鸣曲》中体现得淋淋尽致。看似平静、起伏微小的乐曲中,隐藏着无尽绵长的悲伤。是的,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听觉更重要?听不见世间一切悦耳的音韵,甚至包括自己的作品。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在贝多芬众多的作品中,绝大部分作品是在他患上耳疾之后写出来的!也就是说贝多芬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出如此美妙的音韵。或许是贝多芬对音乐无限的热爱,使他能够在失聪的恶劣环境下,成就如此的辉煌。因为失聪,他远离尘世的喧嚣,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或喜、或悲、或绝望、或激动-------

上帝关闭一扇窗时,却为贝多芬打开了另一扇窗---------

对贝多芬的探秘,我不会随着合上《贝多芬传》而终止。这本书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吸引人的开始。它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会不断地深究下去------深究下去--------。

关于贝多芬传的电影观后感篇8

在我三岁多的一个晚上,我被一首天籁般的曲子打动了,那是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那时知道了贝多芬。接下来我要求爸爸妈妈让我去学习弹琴,到现在我学琴五年,能自如地弹奏很多世界名曲,最喜欢的还是贝多芬的曲子,在我的枕边常放着贝多芬的各种传记。

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他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才三岁的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他的身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17岁他就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远赴维也纳,在那里开始了他充满辉煌而苦难的旅程。

在维也纳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他初尝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叩门——他的听觉越来越衰退,耳朵昼夜不停的嗡嗡直响,他选择了一个人独守秘密。就在他被痛苦折磨得体无完肤之时,他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不幸和悲惨没有就此放过他,耳朵由重听变成了全聋。对于一位音乐家、钢琴家来说,这是噩梦。凭着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追求,凭着对生活的热切渴望,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战胜了痛苦,将这悲剧式的愁苦,升华为一次次的创作灵感。他将自己的灵魂融入音乐,创作出《悲怆》、《暴风雨》、《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月光曲》、《第九交响曲》……等等不朽的杰作。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充满苦难的,这个世界没有给他多少欢乐,他却创造了永久的欢乐给全世界,人生对他就像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他用短暂而灿烂的四十七年,谱写了最雄伟的乐章;他是我的人生导师,他引导我征服困难,勇敢、顽强的面对未来,在人生的征程上努力拼搏、永不放弃!

31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