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观后感一千字
写观后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对影片的看法和感受,从而促进人们的相互交流和理解。这里提供优秀的《钱学森》观后感一千字,方便大家写《钱学森》观后感一千字参考。
《钱学森》观后感一千字篇1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2009年10月31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对于这样一位有着追求和高尚道德的伟人,我不禁肃然起敬。
他曾激动地说过:"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
他曾说过:"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射上去!"
他曾说过:"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他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他就是那位一个人顶五个师的顶天立地的男人!
初回祖国怀抱的他,家庭生活条件和美国形成了鲜明地对比,美国的房子有花园、有草坪,还有高级的木地板,是亮堂堂的别墅。但一心决定回来报效祖国的他,对这样优越的条件却从未动心。于是,经过努力,他终于回到了梦寐以求的祖国。虽然亲自给他安排了最好的住处,但是却不及美国别墅一半的好,伙食也很差,一个星期才能吃一两次肉,那时的钱学森可以说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钱学森的妻子蒋英生活中付出了更多的心血,经受了太多的磨难。她与钱学森虽是夫妻,但是钱学森的工作性质保密性强、经常出差,而且常常一出去就是几年,蒋英不仅要照顾着孩子们,还要照顾父母,更时刻牵挂着不知身在何处的丈夫,每天的日子都是在煎熬中度过,蒋英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默默地在幕后支持钱学森,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使他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他的身上盖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脸上写满了祥和与平静,他脸色蜡黄,几根雪白的银发静静地贴在头皮上。这位为深爱着的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科学巨匠,留下了他创造的另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留下了他对科学严谨、创新、求实的精神,留下了他谦逊的做人态度,他安静地走了。他的妻子蒋英也老了,被人搀扶着,颤抖着,流着泪向钱学森走去,最后一次轻轻拥抱了钱学森。看到这个场景,我的眼圈红了,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钱学森的事迹在我的眼前闪现着,并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我心中默念:钱学森爷爷,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钱学森》观后感一千字篇2
看完《钱学森》这部影片后脑袋里出现了一个词——震撼。
电影中最打动我的是陈坤(饰演钱学森)和张雨绮(饰演钱学森夫人蒋英)的目光,陈坤目光坚毅如炬,张雨绮目光清澈明亮,两人目光对接,于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爱意、科学、音乐交相汇聚和冲撞,这一束束目光终于穿透苦难的生命莽原,终于刺破无垠的生命长空,而消融于沉沉的暮霭和低垂的夜幕,这种有重量的保鲜保真的目光给我以灼烫感和压迫感。
演技精湛的陈坤在剧中或睿智大气、锋芒毕露,或端庄儒雅、彬彬有礼,表演极具张力而不乏幽默,近乎完美地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钱学森是一位有留美背景的中国知识分子,因而性格颇为复杂,随着1955年钱学森挈妇将雏毅然回国,他也必须完成从“个人英雄主义”到履行“集体主义”的蜕变,“学成必归,报效国家”,他对好友罗友来说的话掷地有声。影片中有一细节,钱归国后在研究基地为科技人员讲解一段演算过程,但听课的人懵然不解,他回想起在美国授课时冷对学生提问的一幕,顿时思绪万千,感到进退维谷。在美国他完全可以特立独行,追求自身的全面进步,但现在他一念为苍生,纵然个人天赋异禀,他也要收敛起风华正茂时的锋芒,转而隐忍不发,再行讲解。穷原竟委,这是中西意识形态领域和民族文化上的冲突与交锋,这种矛盾交织于钱学森的内心,久久不能平息。归国的决心源于钱潜在的心理依赖的觉醒,浓郁的家国情怀和深刻的异乡体验深刻交糅,令钱眼前的现实变得狞厉起来,自那之后他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和周围..
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电影应该是每个年龄阶层的一面镜子,像我们这些青年,可以从片中学习对祖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对爱情的忠诚、对苦难的蔑视和对团队的信任,钱学森谦逊淡泊,严谨治学,在美严词斥责一位科研人员犯低级错误,东风2号首次试射失败后,钱学森要求将所有疑点消灭在地面上;蒋英善解人意,甘于牺牲职业生涯,相夫教子……我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价值所在了。“如果有一天,原子弹投到中国人的头上,我会后悔的”,“不要服我,要服科学”,“我曾经发誓,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这些经典台词都展现了钱老“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的赤子情怀。那一代人虽然在体制内,但都是有坚定信仰的人,所以众人智慧互补互进,创造了一系列科学奇迹,这些奇迹恰恰是对美国人提出的“一个接触的航空科学家回到农耕社会,能干些什么”的有力回击.
我记得钱老的疑惑“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文章最后提出来,与大家共勉。并为之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