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案网 > 实用文 > 观后感 >

雷雨300字观后感

时间: 新华 观后感

写观后感需要对作品或场所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这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和批判能力,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雷雨300字观后感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雷雨300字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雷雨300字观后感篇1

星期五下午,我们在教室里看了电影《雷锋》。开始看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可是当我看完这整部片子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雷锋的生活与我们截然不同,他的生活十分艰苦,小时侯,妈妈上吊死了,爸爸和哥哥被敌人打死了,弟弟在妈妈的怀里饿死了,一个家突然从五口人变成了一口人。当时,他还只是个孩子,却要面对很多困难,但是他始终都坚持着,并发誓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报效祖国。而我们现在,大部分都过着衣食无忧,锦衣玉食,衣来身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时还要挑三拣四,嫌这嫌那,和雷锋相比,我们真是羞愧啊!

雷锋长大以后,做了一名解放军,他时时刻刻想着为人民服务,做的好事数不胜数!有一次,雷锋休息,可他还是停不下来,他有去工地帮工人们搬运砖头;有一次,雷锋在路上遇到了遇到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还带着小孩子,雷锋知道她们要去很远的地方后,毫不犹豫,把他们送到了目的地。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真令人感动。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好战士,却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因为车祸而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他的死重于泰山,虽然他只活了20多岁,但是好事却做了一火车。他并没有死,他已经永远地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正如雷锋所说过的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

电影看完了,雷锋的身影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会以雷锋为榜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雷雨300字观后感篇2

今天,读完了曹禺所着的《雷雨》,感触颇多,现来小议。

故事是围绕封建家庭的错综复杂的情感故事,这本书写的很成功,可以说是我国改革探索时期的一个里程碑。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见作者长吁了一口气,笔者用键入似的笔法刻画了一个虚伪的烂好人----周朴园,心地善良的鲁氏母女,敢爱敢恨,似王熙凤似的富贵太太---樊漪,被封建制度所压迫剥削的供热让你代表鲁大海----鲁四凤的哥哥。

作者轻描淡写了每个人的行动和语言,但恰到好处,从侧面映出周平和周冲对封建社会的不满,鲁贵在权势面前的阿谀奉承,以及鲁大海敢站出来伸张正义,反抗旧社会,但最终是个悲剧。四凤和周冲相继被电击中,周平开枪自杀,最后尾声只是两个小孩在精神病院讨论疯了的四凤。

这本书给我的其实是争议是永远站在高处的,不是没有争议,而是争议太高了,我们必须努力爬高才能看到。

还有一点,什么事情都要冷静思考之后再做,要努力争龋读完之后,我突然觉得我应该从现在做起同黑暗战斗!

雷雨300字观后感篇3

早在暑假,第一次接触《雷雨》的剧本,看到最后,我哭了。也许只是泪点低,但这总不尽如人意的爱情故事确实感人。

看过了话剧,似乎有了更深的感受,整场都是昏黑的背景,不断的雨声雷鸣,配上凄凉的音乐,闪烁的光线,似乎有些悚人、恐怖片的样子。两个痴情的男子,一个单纯的女孩,却因生在地位悬殊的家庭终被反对,加上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整个故事有些考验逻辑性了。其中最值得同情的却是四风。

四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被父亲拉去做周家的下人,还要忍受父亲一次次讨钱。鲁贵说是为女儿找了工作,但沉迷酒赌的他无非就是多了一个可以死皮赖脸讨钱的对象。他一次次地冲击他人的底线,以为抓住了周家蘩漪和周萍的把柄就后世无忧。而四凤呢,完全不像他的父亲,也正是因为她的单纯,博得了两位少爷的欢心。她与大少爷两情相悦却终无法得到爱情,即使有了孩子,也落得触电身亡的结局。

也许是旧社会封建的思想,其实身份地位并不是问题。在得知自己是同母兄妹之前,四风与大少爷的爱情并没有什么不妥,而蘩漪的一再阻挠,让这对有情人落得命丧黄泉的下场。四风只是个单纯的女孩,全剧二少爷都在强调她的可爱,也许在我们看来有些好笑,但这正是他们之间的真情流露。在关键时刻,二少爷选择了放手,不得不说给这个有些“傻”的角色添了一份正义感。但最后他冲入雨中救人又表现出他的真情。

全剧终,似乎有些压抑的感觉,灯还没有亮起,配上阴沉沉的天气,似乎有些闷闷的感觉。走到教室外,再次回忆四风的悲惨经历,她的一生,真是苦命的一生啊!

雷雨300字观后感篇4

一口气看完《雷雨》后我心情着实激动了一阵子,可能是近来沉湎于《理想国》等让人脑抽筋的学术著作,而少看文学作品的缘故。初中时便想看这部书,因为当时“中学生必读课外读物”之类的书目上总有它的名字。可我竟一直没看,或许是因为我对戏剧不怎么感兴趣。看莎士比亚也会因为那些繁冗的抒情长段而厌烦(当然,也有翻译的影响)。

不看戏剧的原因之一,是里面的场景布置等段落时时提醒我这只不过是一出戏。《雷雨》也不例外。读到一半时我便想,四凤一定会死,尽管我不愿意她死。因为她是全剧中最无辜,最惹人怜的人物。安排她的死,既符合她的命运(即剧情的发展),又定会造成极好的悲剧效果。结局也不出所料,只是没想到死的是三个人。周萍是我一直觉得最难演的,因为他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矛盾,他是个悲剧人物,却不易获得观众同情。后来读曹禺的序时,发现他也这么认为。

我向来不晓得怎么写书评。以来我实在没有那种冷静地读书,然后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客观地分析作品的能力。读完一本书通常我只能体会一股模糊、激动、复杂的情绪,笔头想写什么却写不出,闷头一睡第二天心情平静又重新开始读另一本书了。二来我觉得读文学作品嘛,能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不求甚解也就够了,不喜欢那些像高中语文阅读题一样的分析、解构作品的评论家,更瞧不起豆瓣上一些故作高深的言论。也因为这个原因,我素来对中文系似乎有一种偏见。我觉得中国文化里就讲究一个“悟”字,多读多背多思就是了。正如作者所说:“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我很钦佩,有许多人肯费了时间和精力,使用了说不尽的语言来替我的剧本下注脚。”

最让我喜欢曹禺的,是他序里的第一句话:“我不知道怎样来表白我自己,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这让我想到朱自清的“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以及那一代的文人们。

最后小小地自豪一下,《雷雨》是曹禺在南开读书时开始构思的。

雷雨300字观后感篇5

如果说,鲁迅的《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郭沫若的《女神》代表了新诗的辉煌,那么曹禺的《雷雨》可说是中国话剧创作第一次成熟而优美的收获。

《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着罪孽却又不自知的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的戏剧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开始是郁闷燠热,乌云聚合,继而有隐隐的雷声,有诡谲的闪电煽动着渐趋紧张的空气,忽地,天地间万物止息,纹风不动,静极了,就在人刚刚觉察到异样还来不急思忖,当头响起一个炸雷,电闪雷鸣,雨横风狂,宇宙发怒了。达到此种戏剧效果全凭剧作家牵动剧中人物之间“危险”关系。比如周萍,对父亲是欺骗与罪孽感,对蘩漪是悔恨与惧胆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振作,对侍萍是难逃宿命。

《雷雨》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雷雨》成功塑造了剧中人物。如果一出戏没有令人难忘的人物,那么无论它的剧情冲突多么紧张激烈都不过是一时的热闹。《雷雨》中的人物是丰满而复杂的。即如周朴园,曹禺将他归于伪善却仍然还要为他分辨出刹那间幻出的一点真诚颜色。而对周冲,曹禺也细心区分着单纯与痴憨,让现实的铁锤一次次敲醒他的梦。

当然,在《雷雨》中最独特最耀眼的人物是蘩漪。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热情是浇不灭的火。上帝偏罚她干枯地生长在砂上,她的美丽的心灵被环境窒息变成了乖戾。她有一颗强悍的心,她满蓄着受压抑的阴鸷的力,她不是所谓的“可爱的”女性,她是辛辣的,尖锐的,她有她的“魔”,她的魅惑性。

《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而后升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位。

雷雨300字观后感篇6

早在暑假,第一次接触《雷雨》的剧本,看到最后,我哭了。也许只是泪点低,但这总不尽如人意的爱情故事确实感人。

看过了话剧,似乎有了更深的感受,整场都是昏黑的背景,不断的雨声雷鸣,配上凄凉的音乐,闪烁的光线,似乎有些悚人、恐怖片的样子。两个痴情的男子,一个单纯的女孩,却因生在地位悬殊的家庭终被反对,加上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整个故事有些考验逻辑性了。其中最值得同情的却是四风。

四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被父亲拉去做周家的下人,还要忍受父亲一次次讨钱。鲁贵说是为女儿找了工作,但沉迷酒赌的他无非就是多了一个可以死皮赖脸讨钱的对象。他一次次地冲击他人的底线,以为抓住了周家蘩漪和周萍的把柄就后世无忧。而四凤呢,完全不像他的父亲,也正是因为她的单纯,博得了两位少爷的欢心。她与大少爷两情相悦却终无法得到爱情,即使有了孩子,也落得触电身亡的结局。

也许是旧社会封建的思想,其实身份地位并不是问题。在得知自己是同母兄妹之前,四风与大少爷的爱情并没有什么不妥,而蘩漪的一再阻挠,让这对有情人落得命丧黄泉的下场。四风只是个单纯的女孩,全剧二少爷都在强调她的可爱,也许在我们看来有些好笑,但这正是他们之间的真情流露。在关键时刻,二少爷选择了放手,不得不说给这个有些“傻”的角色添了一份正义感。但最后他冲入雨中救人又表现出他的真情。

全剧终,似乎有些压抑的感觉,灯还没有亮起,配上阴沉沉的天气,似乎有些闷闷的感觉。走到教室外,再次回忆四风的悲惨经历,她的一生,真是苦命的一生啊!

雷雨300字观后感篇7

一口气看完《雷雨》后我心情着实激动了一阵子,可能是近来沉湎于《理想国》等让人脑抽筋的学术著作,而少看文学作品的缘故。初中时便想看这部书,因为当时“中学生必读课外读物”之类的书目上总有它的名字。可我竟一直没看,或许是因为我对戏剧不怎么感兴趣。看莎士比亚也会因为那些繁冗的抒情长段而厌烦(当然,也有翻译的影响)。

不看戏剧的原因之一,是里面的场景布置等段落时时提醒我这只不过是一出戏。《雷雨》也不例外。读到一半时我便想,四凤一定会死,尽管我不愿意她死。因为她是全剧中最无辜,最惹人怜的人物。安排她的死,既符合她的命运(即剧情的发展),又定会造成极好的悲剧效果。结局也不出所料,只是没想到死的是三个人。周萍是我一直觉得最难演的,因为他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矛盾,他是个悲剧人物,却不易获得观众同情。后来读曹禺的序时,发现他也这么认为。

我向来不晓得怎么写书评。以来我实在没有那种冷静地读书,然后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客观地分析作品的能力。读完一本书通常我只能体会一股模糊、激动、复杂的情绪,笔头想写什么却写不出,闷头一睡第二天心情平静又重新开始读另一本书了。二来我觉得读文学作品嘛,能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不求甚解也就够了,不喜欢那些像高中语文阅读题一样的分析、解构作品的评论家,更瞧不起豆瓣上一些故作高深的言论。也因为这个原因,我素来对中文系似乎有一种偏见。我觉得中国文化里就讲究一个“悟”字,多读多背多思就是了。正如作者所说:“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我很钦佩,有许多人肯费了时间和精力,使用了说不尽的语言来替我的剧本下注脚。”

最让我喜欢曹禺的,是他序里的第一句话:“我不知道怎样来表白我自己,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这让我想到朱自清的“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以及那一代的文人们。

最后小小地自豪一下,《雷雨》是曹禺在南开读书时开始构思的。

31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