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的观后感体会
《国家宝藏》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文博探索节目,由张国立先生担任001讲解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国家宝藏》的观后感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国家宝藏》的观后感体会(精选篇1)
中国上下五千年,我们赖以生存的华夏大地经过了一次次的更迭,孕育了一个个璀璨的文化,出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宝贝。而在这些宝贝的背后,也诞生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国家宝藏》这一节目,将一件件对于我们来说遥不可及的文物放在了我们的眼前。它不像一般的文化传承节目,它不只是将枯燥的历史知识放在屏幕上。为了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它上演了一出出情景剧,生动的将一个个宝物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味到宝物真正的价值,了解它的珍贵。
节目中一件名为“金嵌珍珠天球仪"的文物深深吸引了我。这是我国流传至令唯一一件由黄金制成的天球仪,上有三垣、二十八宿、三百六十八星座、一千三百三十颗星以及黄道、赤道,银河、二十四节气。
这样一件令人惊艳的物品,但却诞生在了我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年代。天文学在当时不受皇帝的重视,但却处于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这件宝贝让我们知道了当时中国天文学的伟大成就,也让观众深刻的了解到我们头顶这片已经被看厌了的天空,蕴藏着的奥秘。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所以无论什么年代,我们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
随着节目的进展,一件件宝物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个故事在眼前上演,我们因这些而自豪。
其实有许多人在观看节目之前,对这些文物的来历、背景、故事知之甚少,甚至从未听过。走进博物馆,看到文物,也只是看个热闹看个新奇,看完就抛之脑后,不会再回想。
这个节目,让更多人对我国的宝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吸引了许多人来学习中国文化,来传承中国文化。
《国家宝藏》的观后感体会(精选篇2)
《国家宝藏》——是我最喜欢的节目之一。它通过展示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对文物进行讲解,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件文物是象征王权的“金杖”。金杖——其实就是一根木头棍子裹着一层黄金做成的金皮。它出土时,金杖里面木头的部分已经炭化,只有金皮留存下来。外面的金皮上有一些雕刻,是两个戴着五尺王冠的人和五六只鱼和鸟被用一支箭串在一起。
金杖出土于古蜀三星堆祭祀坑中,而刘浩存邀请到的人是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的雷雨老师,他讲解了三星堆发掘的过程以及金杖的来历。三星堆最早被发现是在1929年,后来1986年随着两个祭祀坑的突然现世,金杖出土,它见证了古蜀王国的辉煌历史,全世界范围内体量这么大的金杖仅此一件。而且,它是我们国家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使用“錾刻”技术做成的黄金制品,这说明了古蜀人在黄金制作工艺上是非常高超的。现在又发现六个祭祀坑,我已经开始期待新的文物了。
看过《国家宝藏》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我们应该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从此刻做起,从小事做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让国宝活起来吧!
《国家宝藏》的观后感体会(精选篇3)
国宝,才是当之无愧的明星。
今天若说明星,除了明星大腕,就是商业巨贾。可如果你问某件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名誉,地位与财富的多寡,亦或是所谓信仰追求和精神高度。而说到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某项器物,却往往行不对路,说不到点。可见我们对自身文化历史的忽略,对传统价值的距离。
一件国宝的珍贵性,远不是今天市场价值所能衡量的。就像拍出2个多亿的鸡缸杯,远抵不上明成化皇帝与万贵妃复杂政治环境下不离不弃的感情。
《国家宝藏》选取的镇馆之宝,如果以市场价值论,肯定超过鸡缸杯,那他们所传递出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影响中华文明之进程。让我们把娱乐暂且放一边,把历史捡起来。把偶像明星放一边,把传统文化拾起来。这样,就有了中国文化类节目的又一次跨越,又一次变革。
让国宝成为明星,是中国各大博物馆一直是夙愿。通过国宝讲故事,论文化,说品味,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是文物被保存展览最大的价值。《国家宝藏》有机会让各大博物馆的重器走出展厅,直面公众,让它们的不俗和伟大有机会被更多人知道,这是文物的幸运,历史的幸运,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幸运。
让明星介绍是好事
很多人说,该节目明星介绍环节挺突兀的。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明星介绍,更觉得是白璧微瑕,让人觉得很闹心。诚然,看着一个个年轻演员(或假装年轻)穿着古装演戏,多少感觉挺出戏,显得做作。可就节目而言,这或许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首先,要想让观众认可,就得最大限度吸引大众关注。让单霁翔院长一本正经讲,除了专业人士和爱好者,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换台,不予关注。让明星来,就能吸引年轻人。只有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国之重器才有机会把自己的身世告诉大家,把自己的文化价值传递给大家。若最起码的关注都没有,还谈什么宣传呢?
其次,明星愿意参与是好事。他们是名人,有名人效应,会有模仿与追随。所以不论是梁家辉、王刚、段奕宏等几位会演戏的,还是李晨、王凯等明星偶像,他们愿意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公益宣传,就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他们的存在,能让更多人了解接触并感兴趣,这岂不是快事一件?
守护誓词,并不傻
有人说他们每件宝物展示环节最后,都要念守护誓词,南腔北调,都太过正经,好像入党宣誓一样,煽情而做作。这话我还真不认可。换做别处我不知道,可看着台上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国宝,传承技艺的宣誓人,我只能钦佩。因为他们所说的,正是他们所做的。这档节目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把几十年所想所做的,当着世人一吐为快。
当有人说他们做作时,他们自己又做过点什么?国人一向存在鄙视链。人家上台念誓词,是因为他们够资格。总比那些窝在家里屁也不干,就会骂这个说那个的键盘侠和嘴炮侠强千万倍。看别人时候,先看看自己。真有能耐,自己干点脚踏实地的事,干点比台上各位更有资格念誓词的事。
台上的各位,都是实干家。他们会坚守这份事业矢志不移的坚持。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坚定的走下去,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一支延续下去。他们不善言辞,所以才有机会做出成绩。今天有机会让他们念出心中所想,是对他们的支持鼓励,更是对他们的尊重和赞美。这誓词,念得铿锵有力,震彻寰宇。
《国家宝藏》的观后感体会(精选篇4)
回看第三季,有很多没有注意过的事情,居坤灵之正位!仿泰紫之圆方,六百年紫禁城。宝刻渊薮,汗青永照,九百三十年,西安碑林。守婆娑净土,乘雪域雄风,一千三百年,西藏布达拉宫,逴跞古今,并鉴四大文明,一千七百年,敦煌莫高窟,八表同风,开启中国大统一。二千二百年秦始皇帝陵……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一定会为我们拥有如此烂漫的文化感到自豪,但对于“自家宝贝”我们大部分人却知之甚少。回忆起我们看博物馆的那些文物时,往往也只是看个热闹,看个新鲜,看个样子,走马观花。对这些文物的来历、背景、传承却总是不求甚解。更多的是对这些文物毫无兴趣的同胞,认为又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这又有什么好看的。
《国家宝藏》节目把这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的文物摆在了我们面前,给普通人一个视角,让专家,学者来给我们解读文物内涵,讲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庸俗一点说,把那些热衷于追逐“热点”的“庸人”拉到了这些“宝藏”面前,让人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听着“文物”故事,感受古人思想。两千多年前的文化通过“文物”这个载体传到现在。而两千年,对于宇宙来说可能是转瞬之间,对人类来说,却能跨越了无尽的历史长河,经历战乱,朝代的更迭,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是多么神奇之事。
《国家宝藏》的观后感体会(精选篇5)
“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开场的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
电视屏幕上,继“诗词热”和“朗读热”之后,蜂拥而至的文化综艺节目出现了严重的雷同趋势。
“在文学等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我们要着眼未来,探索新的方向。”央视副总编辑朱彤承诺,央视将持续在原创文化节目上发力,从创作源头上秉持高品质与大格局,精益求精、精雕细磨,让央视文化节目品牌再创新高度。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银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极大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电视工作者在幸福的同时,也感到了惶恐——如何在珍视与呵护中去继承和发扬?
如今盛行的诗词歌赋和阅读赏析终究没有跳出“文学样态”,或许这正是《国家宝藏》立意的高远和深邃之处。然而,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堪称包罗万象。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或神采飞扬,或荡气回肠,或屈辱苦难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今人回溯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这是一个厚重而广博的领域,也就注定了节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视野也更为开阔。
从“诗词文化”到“国宝重器”,央视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以创新思维把握时代脉搏,融入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国家宝藏》正是央视肩负国家媒体责任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尝试。”朱彤如是说。
从历史中寻找文化自信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就像主题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明似箭。”
让那些珍藏于博物馆的宝贝走到聚光灯下,走进最大众化的“客厅文化”,国家级博物馆与国家级电视台联手把传统文化推向前台,也是让优质资源与文化担当相得益彰。正如央视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吕逸涛所说:“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中华文明、文化的基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传播方式,让“《国家宝藏》节目立意高、形式新,国家文物局将给予大力的支持,我们也期待通过此次电视国家队和博物馆国家队的合作,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观照当下,才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真正意义所在。正如于蕾所说:“希望观众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