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500字
在节目《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的影响下,使我们对从前的岁月做了反思,今后我们要努力使生命更加充实灿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收看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500字6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收看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500字精选篇1
最近,我看了一部十分精彩的节目《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
这部节目主要讲了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勤奋求学,探索真理的感人事迹。它把我们全家人深深吸引著了,我们会跟节目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难过,一起开心;一起提心吊胆……该节目中有一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就是被当时湖南一师的同学们称为“人渣”的刘俊卿。这个人虚荣心强,追求名利不择手段。他的父亲是卖臭豆腐的,他的妹妹因家境贫寒典给富人家做丫环。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刘俊卿身上,希望他能干出一番事业,出人头地。有一次,湖南一师开学了,体弱多病的父亲怕刘俊卿累着,自己帮他挑行李。可刘俊卿毫不领情,当着大家的面,说他是自己的挑夫!这让含辛茹苦的父亲伤透了心。刘俊卿为了虚荣,看阔少爷有双皮鞋,自己竟把父亲买药钱拿去买皮鞋;在毕业考的时候,刘俊卿作弊,当场被袁老师发现。校长准备开除他,可父亲跪下来求校长,他才又有机会继续读下去。他的这些行为正巧与蔡和森相反。蔡和森的家同样贫寒,可他不愿意母亲在他身上花很多钱,为减轻加重负担,利用课余时间在街头擦皮鞋。在学校,他有时居然吃别人的剩饭。暑假,因为家中租得一间房子到期了,所以蔡和森他不勉强母亲,自己到爱晚亭睡,露宿野外。前后对比,反映出了两个人不同的人生观。
在我们这个时代,青少年普遍认为,父母养育自己是应该的。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许多人都要求父母给自己买这买那与同学相攀比。我想,就算“攀比成功”又有什么意义?通过正当途径追求正当名利是值得提倡的。我所反对的是通过不正当途径弄虚作假换取不正当名利,结果因此而丢掉传统美德。诸如,某些同学通过考场作弊获取高分;某些官员通过坑害百姓利益换取虚假政绩等。这些自欺欺人的行为的后果,必定像刘俊卿一样!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想我们该做的还有很多。
收看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500字精选篇2
观看节目《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我收获满满。
曹植曾用“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来描绘舍己为国的青年。毛泽东也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飞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们的年轻人,褪去了少年时期的天真幼稚,却又没有中年人的老成。在历史发展的的长河中,用自己守护着这个国。
在此次疫情期间,这些90,00的青年用事实证明了这一切。00后韩伟明在得知父亲要去往雷神山项目建设中时,再三恳请父亲带他一同参与施工。90后甘如意跨月千山万水,只为奔赴抗疫战场。去帮助那些身在混沌的人点亮光明。他们也害怕死亡,但他们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恰同学少年,是年轻人将恐惧深埋心底,拼命向前冲的勇气。
最近,一首叫《少年》的歌火了,歌词中尽显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眼前这个少年,还是最初那张脸,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在疫情中,我们的年轻人在看着自己的亲人,朋友离开自己时,并不是一昧的悲伤与哭泣,而是披上战衣,擦去眼泪,继续坚守抗疫一线,与病魔作斗争。恰同学少年,是年轻人将痛楚埋在心底,擦干泪向前冲的坚毅。
宁缺说:“我身在黑暗,心向光明”不幸感染上新冠疫情的青年们,他们并未自暴自弃,虽在黑暗,却永远相信自己能够看到光明,我们的年轻人,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也还能不忘初心,努力学习。他们戴着氧气瓶,手里拿着笔顽强的与病魔作斗争。恰同学少年,是年轻人将理想埋在心底,用知识谱写成光明的神气。
鲁迅先生说过:“青年之生力,遇见深林,可以劈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青年之力正在于此,从古至今,我们的年轻人都是最好的年轻人。他们接受质疑,嘲笑,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让大家刮目相看。在这场战役中,他们不再是孩子,而是可以扛起重任的英雄!
100多年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还萦绕于耳,100多年后,我们的年轻人将它变成现实。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飞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收看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500字精选篇3
双休日,休息在家,观看了《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这部节目,它短短的几分钟就让我这位中国人对它欲罢不能,激动不已。
这其中有一段精彩的内容不能不与所有的中国人共勉。孔昭绶校长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动员大会上这样讲到:日本人称中国人为“支那人”,是对中国人的极大的侮辱与蔑视,孔校长查阅了荷兰大辞典,其中对“支那”这样解释:指愚蠢的,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看到这里,实在不能不让人气愤,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恨得人牙痒痒。我想每一个有正义的中国人都会与我同感。
“人不可不知耻,人有个人之耻,亦有国家之耻。袁世凯政府竟答应日本的二十一条,曲意承欢,卑躬屈膝,卖国求荣,实为国之大耻”。毛润之为《明耻篇》题词“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国,在我学子。”动员全体师生拿起手中的笔唤醒国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要学会将仇恨埋在心底,把悲愤化为动力,我们要拿出十倍的精神,百倍的努力,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振兴中华,做得比别人更好更出色,这才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职责。
片中提到教育虽说不能直接救国,但人会进步,社会会进步,国家会进步,而进步,是离不开教育的。身为教师的我们看到这里又会有什么的感受呢?我想惟有努力工作,竭尽全力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高素质的,充满爱国心的中国人。虽然听上去让人感觉好高骛远,说大话,不实在。但这确实是本人这时的真实想法。莫笑莫笑……
收看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500字精选篇4
《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刚刚落下帷幕,我看了《恰同学少年》就被它深深吸引,它是一部摧人向上的健康作品。《恰同学少年》让我看到的是阳光和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胸怀祖国的气魄,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有志青年的意气风发,看得人眼前一亮。
该节目吸引我的另一点是跟大多青春节目一样,这部节目充满了俊男美女,节目中人物个个清新自然,造型朴实干净,行为大方坦然,没有矫揉造作“装酷耍帅”的桥段,整部节目给人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
这部节目也使我想起刚刚离开的大学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明白那段的光阴是最珍贵的。好怀念大学生活,好想念我的母校,好想念我的同学,一点点,一幕幕,大学的点滴在脑海中闪现。还会想起那花园的假山和喷泉,那秋天里红红火火的海棠,雪天里冰凉的景色,那是充满烂漫幻想的时候啊,我们太多的憧憬,却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我们也曾有过那样的雄心壮志,也曾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但缺少了那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气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梦里无数徜徉,却不能回头。这就是人生的无奈罢。如果时光再重来,大学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呢?我想《恰同学少年》这部节目给了我们更多的诠释,那种久违的青春活力,那种久违的理想主义,那种不容阴暗的堂堂正气,那种对教育、对中国的未来深深的反思和忧患,那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想不光是我,每一个收看的观众,都要为之震撼吧!
收看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500字精选篇5
趁着休息日,看了《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在家休息,应该是来补这么一课了啊!说真的,我倒是有些羡慕他们,更钦佩他们的求学之精神!
少年的毛泽东啊,可谓胸怀大志,气宇非凡啊!论学识,别人管他叫“事事通”,更是学生心目中的老大哥啊!而且啊,这位将才并不恃才为傲,反而很谦虚,很友善。对于学习,他总是不懂就要问,非得问出个所以然来。每天起的最早的是他,睡得最晚的还是他。我很佩服这位伟人,这是我们现在的孩子所不能比的啊!
在他的求学生涯中,他遇到了很好的老师,总是会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一位将才,应该是有雄才大略之人。毛泽东以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自由,则中国自由!对于知识,毛泽东认为应当:修学储能,先博后渊。即知识应该有较大的涉猎范围,而并不拘泥于某几科。于是乎,就有了他的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就有了被后人传为美谈的于戏台下看书,于闹市练习口语,即闹中取静,来使自己那颗浮躁的心静下来。我想对于现在的我们,恐怕早已没有这份心境了吧。
看这部节目,还有的颇多的感受啊!比如蔡和森,能够体谅家里的困难,用空余时间,拉下所谓的颜面去给别人擦鞋,勤工俭学以减轻加家里的负担。我觉得这点很可贵,尤其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毕竟这是一种独立,能够傲然屹立于这个社会。还有毛泽东,鞋破了有啥关系呢?他并不在乎外表啊,正如那位先生所说,贫和富,不看物质,而看精神。在深夜时,精神上的空虚,应该是有些可悲的啊!看过后,我突然对这两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子不嫌母丑,儿不嫌家贫。
看着这样一群热血青年,想起《老子》里的两句话: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收看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500字精选篇6
《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这一部历史节目,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挺不错的节目,对于我们青年一代有着很深远的教育意义,对于我们今后的人生有很深刻的影响作用。
看了这一部节目,我突然想起了前几天在《青年文摘》看到的一篇文章《竹篮打水》。顾名思义,一看到竹篮打水,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不然,文章打破了我们的惯性思维,使我们的思维豁然开朗。
一位爷爷,每天都会孜孜不倦的看书,受爷爷的影响,小男孩也总是看书。爷爷总推荐他看名著。
一天天的看,小男孩觉得很莫名,名著对于他来说,一知半解。
于是,有点想放弃的小男孩,就问爷爷:“我看名著,可我很多地方并不理解”。爷爷说:“看名著就像竹篮打水".不明白的小男孩就想试一试。于是他拿了竹篮,灌满水之后,快速的跑道爷爷身边,可是,除了湿透的竹篮,里面一滴水也没有。不解的小男孩,不懈的几次尝试,可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实在不理解,读书怎么和竹篮打水联系在一起呢。
爷爷让他看看竹篮有什么变化。哦,小男孩仔细观察:“竹篮变的干净了”。爷爷说:“看书,尽管有不理解的地方,可是看得多了,你的心灵就会被净化”。
一部好的节目也是如此!这部红色经典节目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启迪和激励,它似一个悠远然而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响彻我们平庸的思想领空,让我们去思考,身为21世纪的青年、大学生,我们该怎样做才算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