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诗词读后感
一本书读罢,你的内心世界是否发生了变化?试着静心书写读后感,分享你的所思所感。那么,如何撰写读后感才能使其更具感染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中华古诗词读后感,仅供参考。
中华古诗词读后感【篇1】
彷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秕兮若流风之回雪
写下这句诗的,是建安七子中的曹植,他把它写给心中的挚爱——甄姬。
甄姬名甄宓,原是袁绍次子袁熙之妻,有倾城之姿,与江南的二乔一样名动天下。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已经久闻甄宓美貌,攻破冀州后,曹操便派人守住袁绍宅院,但曹丕喝退看守,直入后堂,看到了披发垢面却依然不掩芳华的甄宓,一见倾心,于是甄宓便成为了历史上的甄皇后。传说曹植也曾向曹操请求甄宓,曹操却将她许给了曹丕,曹植因此抱撼终身。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彷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秕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三个男人中,只有曹植最懂得她的美丽,她也爱慕曹植,却注定了只是一场镜花水月。
传说甄宓39岁时被赐死在邺城,下葬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极为凄惨,一代风华就这样掩埋在一抔黄土。曹植行至洛水,恍惚间彷佛看到甄宓,于是写下了《感甄赋》,后来被甄宓的儿子魏明帝改名为《洛神赋》。
这就是文学史上与宋玉的《神女赋》并称为“二赋”的《洛神赋》,它的创作,充满了深深的无奈与哀愁。曹植,这个被谢灵运盛赞“天下才有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占一斗,天下共一斗”的男人,倾尽毕生的思念,为他深爱的女人写下了千古名篇,永世流传。
甄姬,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女人,用她惊心动魄的美丽,为硝烟弥漫的三国留下了一抹妩媚的颜色。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今夕何夕兮,搴州中流。今夕何夕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觉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便是《夜宴》中的青女在饮下毒酒后边舞边唱的那一阙歌——《越人歌》。
相传鄂君子晰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对他心生爱慕,一边划船一边用越语唱出了这首歌,鄂君觉得动听,请人用楚语译出,在听懂了这首歌,明白了越女的心意后,便微笑着将她带回了楚国去。
多么直率可爱的越女,遇到心仪的男子,她无法掩藏自己的爱慕之情,于是用婉转的歌声表达自己的心旌摇荡。多么美妙动人的情歌,毫无矫饰,明丽鲜亮,山山水水间都是绵绵的情意在碧波荡漾。
宁愿越女没有跟随子晰回去楚国,爱情中最美丽的部分,本就在两人眼神交汇、心意流转的刹那。因为不见,所以想念;因为遥远,所以思恋。子晰爱上越女的瞬间,也正是爱情开始凋零的时候。只有失去,才是真正的永远。
一曲《越人歌》,穿越时间的界限,来到我们面前,它的清新亮丽,它的无拘无束,让我们的心中拥有了一抹纯净的颜色。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诗经》中,脍炙人口的诗歌不胜枚举,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却最喜欢这首《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是一名多情的郑国女子在城阙等待他的爱人,爱人迟迟没有出现,她一边着急地来回走动,一边唱着这首情歌。每每想到此诗,都忍不住大声吟诵,任它活泼的韵律在唇齿间跳动,心情也随之美好起来。“青青子衿”,读来让人身心愉悦,青青,是生命的颜色,因为你的.衣领和玉佩,我的思念也变得灵动。接下来的“悠悠我心”却让人心有戚然,悠悠,是寂寞的颜色,因为你的失约,我的心意也飘摇零落。
不知郑女最终是否等到了她的爱人,无论结果如何,她都是幸运的,因为有这样一个人的衣领,将她的思念染成了青青的颜色。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女绵长的思念和缱绻的眷恋都化作了这美丽的文字,让我们相信,爱情中还有一抹憧憬的颜色。
后记:
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这样一个人,是他让你的爱情有了绚丽的颜色。如果遇到了,请你用心坚守,这份爱情的颜色。
中华古诗词读后感【篇2】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谁如此自豪地评论美丽的祖国,又是谁谈古论今,品味了五百年来中国的历史,那就是我们心目中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
为何毛主席能带领红军度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是因为他的自信,他的大器,还有他那鹰击长空的神勇,毛主席一生有许多诗词,使人一读就想象出诗中的意境。诗词中,曾经赞美过祖国,赞美过自然,赞美过感
人的革命事迹,我学过很多毛泽东诗词,每次朗诵完后都感慨万分。其中最令我回味的,是一首赞美人民、回味历史的诗——<<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没有给人一点凄凉的感觉,反而让人们感到精神奋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把连绵不断的群山比作银蛇、巨象,气势磅礴,境界雄伟。群山、平原是人民的革命象征,反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侮辱的,中国要斗争、要反抗。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话展示了祖国美好的前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反映了对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念。古代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些在中国发展中有着丰功伟绩的人,只是凭借武力,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即使威震四方在历史上被称为“天之骄子”的成吉思汗,也不过只会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随着时间车轮的飞转,都成为了过去。真正的英雄,是我们今天的劳动人民!
现在,我们青少年也要像毛主席,像走过长征的老前辈一样,不怕困难,充满自信,把长征,把革命的精神永远传播下去,让世世代代的中华子孙,领会到毛主席那九天揽月的精神,走出辉煌的人生之路!
中华古诗词读后感【篇3】
近日在与喜好诗词的友人聊起古诗词,感触颇深。古诗词意境深远,至情至性,让我由衷喜爱。
古诗词用词考究,寥寥几个字就勾画出一幅极美的画面。范仲淹的《苏幕遮》起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极富画面美和诗意美。“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伊人独立花下,落英缤纷,一双春燕在细雨中飞翔。晏几道把相思都描绘得如此浪漫,真是佩服。古诗词很多很有意境,读着读着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只用二十八个字,寥寥数笔就勾画一幅悲绪四姨的游子思归图,成为“秋思之祖”,给人以震撼。
古诗词善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寄情于景,这是古代诗人的'高明之处。杜甫的《春望》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景语皆是情语。在古诗词中留下了多少抒情名句,让人每每读起总是引起共鸣。或是柔情百结,或是潸然泪下,或是徒增惆怅。同样写思人的,有浓的化不开的相思,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也有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成为千古绝唱。
这些古诗词的名句,令我心驰神往,感性的我也常常流连在它们的字里行间,有时兴之所致,我也会偶尔写写诗,填填词,仿照秋思我写了首《天净沙 春游女郎山》,写出了我那天兴之所致,到女郎山挖野菜时所感受到的春天女郎山的静谧与美好。读了《浪淘沙》,我突然想到我与同学聚会的情景,那种“聚
散苦匆匆”的感觉触动了我,于是我也谢了收《浪淘沙 把酒祝同窗》,呵呵,虽然写得不好,有些稚嫩,甚至拙劣,可我仍然会沉迷其中,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爱好吧。
中华古诗词读后感【篇4】
通过今天的诗词阅读分享课,让我再一次领略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经典引路,诗词为伴。她给予了我们精神的食粮——"诗词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短短的八个字,却蕴藏了日本友邻之邦与我们共渡难关的深情厚意。同时,一位日本友人把中国古代诗词运用的如此精妙,作为一名中国人,情何以堪呀?这更加激励我这名小学生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学得更好、更扎实。
年前,妈妈送给我了一本由叶嘉莹选编的《给孩子们的古诗词》。九十多岁的叶奶奶一生命运多舛,但是她有诗词相伴,从中汲取了对生活的乐观和平静的心态,这就是诗词能给予我们力量的`魅力吧。我假期中经常翻看这本书,书里的诗词特别适合我们背诵。我想如果把这本书里的诗词都背会了,我是否也能够仿照古人用诗来发泄自己的感情呢?因为刘老师曾经说过,背出了画面感,继续巩固记忆,下一步就会运用了。
诗词是我们最好的写作教材,用最凝练的笔触,用最传神的语句,写出最真挚的情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何等的雄心壮志;"行至水深处,坐看云起时"是何等的闲适安逸;"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何等的豁达开阔。得意时"仰天大笑出门去",落魄时"明朝散发弄扁州",开心时,"白日放歌须纵酒",伤心时"愁云惨淡万里凝"。读着这些千古绝唱的诗词,感受古人的悲欢离合,怎能不让人沉浸其中!
千百年后我们再品中国经典诗词,仍能感受到古人的身世经历,生活体验和理想信念。我们这一代孩子,要一直与古诗词相伴携手同行!
中华古诗词读后感【篇5】
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悲悯,王维的清灵,白居易的写实,苏东坡的豁达,辛弃疾的豪迈,李清照的哀伤,陆游的坚持……那些诗人,那些诗词,早已融入血液,化为中国人的浪漫与诗意,化作坚强不屈的`品格,引领着我们中国不断向前……
长风破浪会有时
身处乱世,悲居草堂,杜甫依旧关心天下寒士,情愿冻死。苏轼屡屡被贬,兄弟分散,却又能乐观地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句诗词豪放豁达,虽生不逢时,官场不利,却依旧有如此的胸襟,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迈向和谐美满的小康社会,从各国耻笑的“东亚病夫”一跃成为世界的领导者、主导者。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红藕香残玉簟秋
多少中国人在身处逆境时不低头折节,司马迁因勇于谏被处宫刑,却忍辱写下了名垂青史的《史记》。“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痛失丈夫赵明诚,却怀着悲痛,笔耕不辍。南塘后主李煜惨遭家国之痛,沦为阶下囚,却将自己的诗词发挥得淋漓尽致。一首首诗词从他们笔端流泻而出,一缕缕情思从诗中自然流露,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一蓑烟雨任平生
“芒鞋竹杖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无畏豪情已深入我心。中国人自古至今都是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戚继光奋勇抗倭,岳家军所向披靡,李广抵抗胡人坚守边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诉说着名将英勇拼搏,一首首诗词讲述着中国人顽强无畏,自强不息……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中国人的不屈,坚韧拔,已经成为中国人心底共同的记忆!
一首首诗词,一个个回忆,将中国人紧紧连在一起,组成无比繁荣富强,无比英雄伟大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中华古诗词读后感【篇6】
李白的诗句很多都很人一种愤世嫉俗的感觉,在感叹命运不公的同时,也会吐槽其他人的成功。
一个人当时的处境和年龄有关。如果说20出头的年轻人似乎会更倾向于自我实现的目标,如果这个人像是李白这样在年轻的时候还有很多资源的话,自我实现的目标似乎就更容易像李白一样成为一生的追求。
而一个步入中年的人,或者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了坎坷的人就更容易追求人生的幸福总量。比如王维,就是这种人的代表。但是即便是王维心中依然有着对理想的向往,只不过行动的时候更符合现实的要求,也只有在诗中能够排解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假如人生只有三条路可选,一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二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三是“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你愿意选择哪个?
我觉得可以综合的利用这些生活方式,人应该有远大的目标,但是在完成大目标的路上也可以确保自己的小确幸。比方说熊逸提到的健身养生的问题,活得长是一个大目标,所以锻炼身体就变得很重要,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锻炼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我觉得可以通过转变思路让健身变得没那么辛苦,而且可以变成一件很快乐的事,比方说看到自己外观改变的满足感,健身中定下一系列的小目标,通过完成小目标来完成自己的.小确幸。这样结合起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鱼与熊掌兼得”的效果。我觉得生活中的很多看似辛苦的问题也可以用类似的思路转换的方式变得有乐趣,而且发现自己的“可能性”也是这些转换思路的重要方式。
虽然不是所有事都能这么考虑,但能转变一些思路也就能让自己走的更远、更快乐。作者:半支烟
中华古诗词读后感【篇7】
提起容若,我最先想到的是那首“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雨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我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是因为喜欢这首词,故而喜欢容若的。但读了《纳兰容若词传》后,渐渐发现容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丽的词。
不曾了解便不曾惦念!容若短暂的一生就像是一场烟火,绚烂迷人而又无限伤感。做为当时社会的一个贵族公子,他有着不该有的`天真、善良和优郁。他对汉文化的推崇深入骨髓,仿佛自己就是一个汉人。可身为旗人,为人子、为人臣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到最后魂归于烟的那一刻,我想他是最开心的吧!可以摆脱世俗的枷锁,更可以与深爱的妻子相会,从此又回到了那个记忆深处的那些个风花雪月、如痴如梦的岁月。
一直感动于容若的爱,那样真挚、那样刻骨、那样铭久于心。而被他所爱着的那个女子又是何其有幸,得此一心人!哪怕是再美好的女子都不及他妻子的一颦一笑吧!得此情郎,让人艳羡!
对于朋友,他又是如此的真诚以对,惜友人之友,忠友人之托。“渌水亭”容若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一生所交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曹寅、吴兆骞等一代词坛大家都因容若而相聚亭中,作诗填词、研读经史、着书立说。
那个如烟花般的男子仿佛在你触手可及,但终究随风飘逝,唯独留下的是那淡淡的夜合欢的香气,弥久不散、渗人心脾,仿佛在倾尽生命的诉说着那曾经的、曾经的美丽与蹉跎!
中华古诗词读后感【篇8】
小时候,看着一本本配有精美插图的故事书,品味着古人之间妙趣横生的典故,总使我不断产生一个疑惑: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春秋”这个词来替代历史,而不用“冬夏”呢?带着这个小小的疑问,我跑去问妈妈。可怜的妈妈,一下子被我问倒了,但她还是告诉我:“书本里的问题要从书本里找。”
于是,我开始从阅读中不断找寻答案。可是,这答案却与我玩起了捉迷藏。字里行间,怎么也寻不着,而我却已经迷失在里面了,迷失在了一篇篇经典的名篇中,逐渐忘掉了最初的问题。但关于季节的`古诗文章却逐渐积累起来。我品到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朱自清的春,史铁生的秋,老舍的冬等等。逐渐的,我似乎悟到些四季的奥秘:春季是新生,夏季是生长,秋季是衰败,冬季是终结。万物生长就这样归于统一,周而复始。
时光在飞越,书本在翻阅。终于在一本书中找到了答案,那是于丹老师所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当我翻开书,在眼光接触的那一瞬间,无数繁杂在我脑海中爆炸、盘旋、飞升、又拢聚起来,汇成一道道思想,既喜悦激动又久久无法释怀,多年来阅读的积累终于汇成答案。“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激荡我们的内心”。用于丹老师的话说,“春秋”更适合中国人的诗情,更蕴含了时光流转的美。
孩童时不经意间提出的问题,用了十年时间慢慢寻找,又在一瞬间完成了领悟。阅读,伴随我度过一次次春秋冬夏。
中华古诗词读后感【篇9】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享受网络世界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有事没事儿掏出手机解锁、看一眼、锁屏,放进口袋,这一过程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因为这已经变成习惯,潜意识里的动作。喧嚣的生活,繁忙的工作,让人日趋浮躁;白天工作的充实,让你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但是夜晚,我总在想,我要什么?我想改变,但却不知道从哪里改变。
朗读者开始火遍朋友圈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机缘下看到了于丹教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诗词,那些高山流水、桃红柳绿的景象,那些策马扬鞭、激扬文字的情怀,让我心生平静。
于丹教授在书中说到:“诗歌教会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观念,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做为中国人的宗教。”
我想,我们读诗,在看到月亮时,不仅只会说“好大的月亮呀”,而是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到一群鸭子不止会惊叹“哎呀,好大一群鸭子”,而能“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更希望在心浮气躁之时,能体会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心境,在缺少动力时,能感受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场。
我想,诗意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只是生活的忙碌与心灵的疲惫使我们灵魂深处的那片柔软沉睡。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去品味大自然的万千意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翻一翻充满古人智慧与情怀的书,在诗词中留住那个真实的自己,唤醒心中的诗意。
中华古诗词读后感【篇10】
我读了一本《诗词中的科学》。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古诗里也有科学知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为什么会春眠不觉晓呢?原来这是季节变化的生理反应,和冬天相比,春天天气暖和了,皮肤里的毛细血管开始扩张,更多的.血液流进毛细血管、流进大脑的血液就少了,血液供不够,所以就容易打瞌睡。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原来树叶的颜色和它含有的色素有关系。叶绿素比别的色素骄气,到了秋天就受不住低温的影响,常常被破坏消失了。这时候树叶里留下了比较稳定的其它色素,树叶就渐渐变成了别的颜色。如类胡萝卜素多,就变成了黄色。如果树叶里有大量红色花青素,就变成美丽的红叶了。除了枫叶外,还有叶子是红色的树,如槭树、乌桕、黄栌、漆树和别的一些树木,在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生成美丽的红叶。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处觅,不知转入此中来"。为什么山下四月的桃花已经谢了,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呢?原来高度大约每上升100米,温度平均下降0.6c,这是垂直递减率。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这样产生的。
原来语文和科学学习可以联系在一起。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把一个学科和另一个学科联系起来想想,也许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中华古诗词读后感【篇11】
北魏诗人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植树》中写道:“时时灌溉,保持湿润。”作为中华儿女,要有一颗中华民族的心,这需要五千年的经典文化。不断滋润自己的心灵,在文化的浸润下成长。
翻开这本300多页的书,第一感觉就是很细腻,没有太多死板的解释和解读。深夜,伴着窗外繁星,灯下耐心阅读,字里行间,寻觅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给心底深处的诗意添上一抹宁静。
哪个中国人不是听着“床前月光”,学着“明月何时照我”长大的`?在这一轮明月中。有多少远行的游子,都会在中秋之夜遥望远方,吟唱“愿你长寿,万里同赏”?这是属于中华儿女的千年文化,温情脉脉。
说到明月,自然会提到李白。从“年少不知月”到“影成三人”,李白对明月的感情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友情,从小就认识。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他常饮酒、赏月、赋诗。明月也是李白的情怀。
如果说明月是夜里淡淡的思念,夕阳则是傍晚深深的乡愁。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首沧桑的叹息,两句千古诗,《小王子》说,“一个人难过的时候,会爱上看夕阳西下。”日落。”其实这可能是中外文化的原因吧,因为我们的诗歌不仅是悲伤的,而且里面还隐藏着很多程度的情感。或许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但也有“夕阳铺水,半江萧萧江红”。久远的乡愁和情怀跃然纸上,夕阳西下也寓意平和,是苏轼“无风无雨无日”的境界。
也许又是一天的黄昏,金色的光芒在我的桌子前停留了片刻。好想停下手头的事情,凝视这灿烂的色彩,任由回忆在晚风中飞扬,寻找属于自己的诗意。
中华古诗词读后感【篇1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承载的便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受家庭的教育熏陶,我自幼爱读诗,尽管儿时只是张嘴背诵而不知其意,随着年龄渐渐变大,很多诗词再次细细读来、听来,却总能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的那份情感。
每逢空闲之时,我都会躲在自己的书房里诵读,体会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乡之情,品位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亡国之恨,领悟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情感。我最喜欢的古诗是那首儿时就朗朗上口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每次读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也会像我一样,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耕种,给禾苗锄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都忘记了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有时随长辈们外出饭馆吃饭,却常常能看到刚离去的人们在餐桌上剩下大量的饭菜,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如何节约。我真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中华古诗词读后感【篇13】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谁如此自豪地评论美丽的祖国,又是谁谈古论今,品味了五百年来中国的历史,那就是我们心目中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
为何毛主席能带领红军度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是因为他的自信,他的大器,还有他那鹰击长空的神勇,毛主席一生有许多诗词,使人一读就想象出诗中的意境。诗词中,曾经赞美过祖国,赞美过自然,赞美过感人的革命事迹,我学过很多毛泽东诗词,每次朗诵完后都感慨万分。其中最令我回味的,是一首赞美人民、回味历史的诗——《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没有给人一点凄凉的感觉,反而让人们感到精神奋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把连绵不断的群山比作银蛇、巨象,气势磅礴,境界雄伟。群山、平原是人民的`革命象征,反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可侮辱的,中国要斗争、要反抗。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句话展示了祖国美好的前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反映了对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念。古代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些在中国发展中有着丰功伟绩的人,只是凭借武力,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即使威震四方在历史上被称为“天之骄子”的成吉思汗,也不过只会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随着时间车轮的飞转,都成为了过去。真正的英雄,是我们今天的劳动人民!
现在,我们青少年也要像毛主席,像走过长征的老前辈一样,不怕困难,充满自信,把长征,把革命的精神永远传播下去,让世世代代的中华子孙,领会到毛主席那九天揽月的精神,走出辉煌的人生之路!
中华古诗词读后感【篇14】
最近我读了“中华好诗词——第一季”,令我深有感触。刚开始看时,就觉得这本书很不错,雅俗共赏,不故作高冷,也不媚俗。
看完之后的改变就是诗词量增加了,真心觉得杨雨老师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体现呀!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试想如今有多少人能熟识,有多少人是因为热爱而主动去接触、背诵和运用,更多的是因为要考试,要争高分而去学习、背诵,根本就无所运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倘若我们现代人再继续以这种应试状态去接触瑰宝,我想过不了多久,悠久的诗词文化将会丢失,中国传统文化将变得一片空白。如今,更多的人忙着在游戏上消遣,等那些喜欢诗词的人一个个老去的.时候,还有没有人会想起那些优美的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宝库它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是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中华好诗词”通过诗词,传递出积极正面的人生价值观。
如果说现代人的生活,就像一辆在高速公路上长途奔驰的汽车,那么诗词堪比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他让奔驰的节奏舒缓下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相对舒缓的一刻,接下来的继续奔驰,才能更加充满力量,才能行进得更远更长久。古诗词韵律优美,语句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喜欢古诗词,它给我到带了无限的乐趣,通过读古诗词,让我了解了许多人文地理知识,陶冶了情操......我以后将继续关注继续学习中华好诗词,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