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案网 > 实用文 > 读后感 >

读的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重新审视作品中的社会现实,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所读的内容。怎么写好读的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读的呼兰河传的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读的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篇1

《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住的这座小城——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故事,呼兰河这座小城是荒凉的、寂寞的,萧红的童年是同样寂寞的。

她19岁时逃出了家庭,漂泊在外,这本书中让我唯一感受到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时候,祖父慈祥的面孔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和萧红一起在后园里玩,一起念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和祖父的园子。

她在里面哪个快活,看见一个黄瓜熟了,抓起来就啃,这时又看见了蜻蜓,便丢下黄瓜抓蜻蜓去了,要睡觉便睡觉,要玩便玩,非常自由。

还有那家里的储藏室,两间黑乎乎的屋子,里面有无数的蜘网蛛丝,那么多的耗子,可那里却成了小主人的天地,她在里头翻找着,找出了许多“宝贝”,她用小刀和墨汁在墙上刻着、画着,也没人教育她。

她还干了许多傻事:有一次,她们家一只鸭子落井了,祖父便把它用黄泥裹起来烤了。萧红十分爱吃。有很长时间鸭子不落井了,她便把鸭子赶向井里,这时祖父说不用,直接抓了烤就行了,但小主人不干,她说落井的好吃。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知道了在原来城市里的生活是怎样的了,平平凡凡的过日子是我们最大的希望,无忧无虑,是我们最向往的一种生活了。

读的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篇2

偶然间一次书店闲逛,看到《呼兰河传》,一种思乡之感油然而生。虽然家乡并不是呼兰,但漂泊多年,家的概念不断扩大化,甚至到达整个东北三省。我想这就是一种“乡愁”吧。对于作者萧红我也不是很了解,只明白在哈尔滨有一个叫做萧红中学的学校。其余,一无所知。带着乡愁,我用一段空余的时间去阅读它,我想对于小说或是乡愁都是一种敬畏吧。

初读此书感触最深的是书中的语言,极具地方特色,对于家乡人来说这是最好的乡愁回应。书中“你多咱来的”、“怪好的”、“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等词汇是这个地区的人惯用的,亲切感让你很快融入小说中,好似你也在呼兰河畔,忘却了真实的年龄,忘却了身在异方,正以第三视角观看这一部活生生的生活剧。语言是沟通的灵魂,地方语言是维系地方群体的有力纽带。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点滴“小事”。让你感动,让你思念儿时家乡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严冬的小镇是冷清的,是枯燥的,街道的冷清与大地的干裂,都在静静的孕育春天的美丽。小镇并不繁华,却在作者心中构建的错综复杂,人际关系,街道布局,精神生活等等,但这些都没有“火烧云”来的那么美丽。说起火烧云,我们都会有一种亲切感,因为这是我们小学课文,还记得插图中那匹丢了尾巴的马吗还记得有一对像娘娘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吗人们往往在熟知的文章中,会产生强烈的带入感。仿佛这时的我,又置身其中在村中看着变幻的火烧云,和村中其他事物的变化。美丽从不缺乏关注者,共鸣是最好的写作技巧,这便是作者写作的独特风格。

关于风格来说,萧红的作品更像鲁迅先生,事实也是这样。鲁迅先生有自己的百草园,而萧红也有自己的大花园,从园里的昆虫到园中蔬菜都是仔细的,仔细的生长,仔细的快乐,好似万物都被作者富有了神奇的生命,自由的、快乐的生长着,我个性喜欢这样一段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样,就怎样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在她眼中,一切静物都有了自由的生命,这不就是鲁迅先生的百草园的故事吗我想萧红是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的,但又不同,一种自由的精神贯穿她的始终。

关于精神,我想萧红是痛苦的,在家里面没有人会过多的关注她,爱护她,只有她的祖父。疼爱她、关心她、维护她。祖父与她的情感是她的精神寄托,祖父去世了,她离开了家乡,远走他方,去追寻真理与自由。她是悲惨的,也是幸运的,更是不朽的。

《呼兰河传》是我看过的最显真情,最思念家乡,最朴实无华的,最让人难忘的。也许我们都有一种带入感极强的乡愁,一句话,一个故事,或是一句乡音,都会让你勾起家乡回忆。回忆是纯净的,毫无杂质,干净的像清泉,捧在手里,喝在嘴里,甜在心里。《呼兰河传》给予的正是这些。愿完美常驻心间。

读的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篇3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最近,我喜欢上了被作家茅盾这样评价的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随着它,我慢慢走进了萧红小时候眼里的家乡,位于黑龙江省的一个边远小城呼兰河。

女作家萧红就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河畔。她半生漂泊,命运多舛,年仅31岁就去世了。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等。写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的小说《呼兰河传》,是她的最终一部著作。

在这本书中,萧红介绍了家乡呼兰河的景色、习俗和自我小时候的生活。呼兰河的景色优美,习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都让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萧红的童年生活虽苦多乐少,每一天都要忍受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恶言恶色,还被外祖母用针扎过手指,却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像后花园和储藏室,都是小萧红的“天堂”。在后花园,她把玫瑰摘下来,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

外祖父不明白,还说:“今年的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直到回到家,被家里人笑,这才明白是怎样回事。在储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锯,便椅子腿上锯一锯,床沿上锯一锯。吃饭时,她还用这小锯锯馒头;睡觉时,做起梦来也会喊:“我的小锯哪里去了?”在那里,我们能感受到小萧红的活泼、淘气和欢乐,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对她的爱。在她不幸的童年中,这种温暖十分可贵。

当然,这本书也讽刺了当地人的无知、迷信和各种陋习。像老胡家的童养媳,天天被婆婆打骂,变得神志不清,疯疯癫癫。婆婆却以为她是鬼神附身,用抽贴、跳大神一类的办法来治她,还把她按进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反而把她给“治”死了。这些描述不禁让我们对这位童养媳,以及书中其他遭受陋习迫害的人,增加了无限的同情。

《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仅让我明白了呼兰河一带的风土人情,“看”到了可爱的小萧红,更让我了解了偏远地区人们的迷信以及各种陋习的可怕之处。我喜爱《呼兰河传》这本书,我喜欢小萧红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人的回忆与同情,我更盼望有一天能亲自去呼兰河看一看。

读的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篇4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寒假里,一本《呼兰河传》给我的感受颇多!

作品中描写了单纯的“我”经过几次大变故后,回想起了童年时代的一桩桩往事:伴“我”成长的大泥坑子,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我”家的大后园,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印记;迷信鬼神的人们,给生了重病的小团圆媳妇举办各种驱鬼活动,最终白忙一场;性格古怪的有二伯忠实勤恳,对主子从不怀二心;冯歪嘴子疼爱妻子、疼爱孩子,虽遭人嘲笑奚落,却乐观积极……

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个性分明!在众多鲜活的人物当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她后来的婆婆花了好多钱买回来的。可是,婆婆待她很不好:骂她、打她、掐她之后,她就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怜的。可是,做婆婆的毕竟不能袖手旁观,请来镇上的人们帮忙。呼兰河镇的人们太纯朴善良,这个出了个偏方,那个请了个“神仙”;但镇里的人们更迷信鬼神:跳大神、吃神药、热水汤驱鬼、扎彩人附魂……活生生的一个人,被她们折磨来,折磨去,最后无人问津直到死去。

多么令人痛心,多么令人悲愤呀!那时的人们真的是太愚昧迂腐!生活的平凡并不可怕,但知识的平庸有可能葬送的不仅仅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呀!我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个摆脱落后愚昧的知识时代!

故事的结局是凄惨的:“我”的祖父去世了,有二伯去世了,老厨子也去世了,父亲母亲也不知去哪里了。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虽然童年记忆有着凄凉的往事,但“我”依然愿意去追忆那样的童年,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明白童年就是美好的,它像一块玉,就算有点瑕疵,也掩饰不了光泽与质感。我正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会好好珍惜它。

寒假里,这样一本《呼兰河传》给我的感受颇多……

读的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篇5

我最近在读一部小说,名叫《呼兰河传》。作者萧红出生1911年,她的原名叫张逎莹,在黑龙江呼兰县生长,病逝于香港。

这部小说较为独特,她常写到呼兰县大街小巷的人们,没有主角;虽然是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共7章可各独立却俨然一体。

其中我最喜欢第3章《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60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70了》。这章说‘我’在大花园里观察昆虫的情景。祖父一直在后院里边。跟着祖父,学栽花;拔草;种地,可‘我’一直瞎闹。还白谷子当成狗尾巴草,‘我 ’东跑西跑,黄瓜也许还没吃完,有去捉蜻蜓,跑了几步有采一个倭瓜花心,又捉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在祖父的园子里就是无忧无虑的。

这本奇特的小说里,萧红以她幽默而富韵律感的天才笔触,明快而万物有灵的童谣风格,造就了一部‘回忆式’文学巅峰之作。让我感受到萧红童年是多美好,在他们家是多么美,而且萧红阿姨敢于与命运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们敬佩。

31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