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案网 > 短美文 > 笔记 >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时间: 新华 笔记

读书笔记可以记录下阅读时的感想和收获,并写下当时的心情和一些想法,有助于抒发情感和启发思考。什么样的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方便大家学习。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篇1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800字

在日本大阪出生的林海音五岁时来到北京,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因此,她怀着深厚的感情写下了一本名为《城南旧事》的书。一本“沧桑”的“生活照”,用朴实而带有一丝忧伤的笔调细腻生动的诠释了她魂牵梦萦的童年。

《惠安馆》,就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

小主人公英子在惠安馆前结识了“疯女人”秀贞,满身是伤的妞儿,和他们度过了有苦有乐的生活。到最后的一次无意的谈话中知道了秀贞口中的小桂子竟是妞儿!他们去天津了。英子亲生经历离别的痛苦,快乐的玩耍,真真切切的体会,去感悟自己的童年。伤心的哭泣,单纯的做……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英子的童年催虽然有一丝悲伤,但它的空气,是自由的。

从前的老北京是那么宁静,祥和,美好。远离了喧嚣,靠近了内心中最美的天堂,留下最深的印象,最真的感受。而在我们这个科技速度飞速发展的时代,必须跟上的带的节奏,一步也不能慢,否则只会被时代遗忘,被人群淹没。从前的孩子“漫步行走”,现在的孩子“光速奔跑”;从前的孩子被自由包围,现在的孩子被作业淹没。从前孩子的童年叫做童年,现在孩子的童年却充满了作业,不惜,考试,补习班……慢慢的,童年就会被另一个名词替换,这个名词叫做学习。现在,童年变模糊了,长大以后后,如果问起我的童年是什么,我会说,考试……

《城南旧事》一书没有华丽的语句,没有刻意的去修饰,只是自然的描绘城南旧事。他给我一杯清茶的感觉,淡而香,却越喝越有滋味,十分醉人。

翻到书的最后一页,看完书的最后一行,直到合上,我的房内留下一股浓郁的书香,传来英子快乐的笑声还有那一阵阵悠悠的驼铃声……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篇2

《城南旧事》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一个六岁女孩英子的童年故事。里面一共有五个小故事,都是以小英子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为贯穿线索的。

作者林海音五岁那年来到北京。她在北京,像树生了根一样,一住就是26年,欢欣与悲伤,离别与成长,英子最美好的生命岁月都在这里度过了。离开后,林海音思念北平,忆起童年趣事,回想那些曾相遇的人们,写下了这部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旧事中总会被许多的意象牵引着,让英子牵挂的是那如约而至的骆驼队!然而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复返。

瑞比较喜欢英子毕业典礼上的保留曲目《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瑞明白英子爸爸的那句忠告已是最后的提醒!

毕业意味着长大,又一个轮回的开启……

结尾处,英子默念:“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走进英子的城南旧事,感知那份美好生活的记录,阅读那份朴素情感的描绘,体味着那份良好心境的感染,淡淡的忧伤中暗含着隐隐的温暖!那些刻在时光上的文字,如积木一般,在成长的旅途中,砌成了层层的记忆,滋养着我们的生命!感恩那日与你们温暖相遇……谢谢!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篇3

往事像片帆舟,荡在没有尽头的大海里。随着时光飘散了。随波逐流,像个迷失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端凝着书中作者林海音,穿着素雅的旗袍,微胖的脸上露出的笑容,令人沉淀。她像个旧人,倾诉着旧事。

很久以前,老北京,带着甜甜的涩味,朴素,黯淡。正如那时穿着大棉袄,抹了一层余晖的林海音。用那明净的眼睛看着世事。又随即,便消逝了。只留下点点回忆,像繁星一般,点亮了心灵。

她在书中写:谨以此书献给,先母黄爱珍女士。莫名看到这句话,心中五味杂陈,有庆幸和害怕。我庆幸我的母亲,不论再怎么吵吵闹闹,她依然在,像我的影子一样,紧紧看着我,怕我走丢。我害怕我的母亲会在哪一天,离开我,就那么不急不缓,慢慢松开我的手,在我偶然遗忘她的时候,去别的地方。

我无奈,责怪自己想太多。

外面天色正好,阵阵暖意袭来,就像当初的那一年。我附在爸爸的脖颈上,咿咿呀呀的唱着儿歌,“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随即,爸爸爽朗的笑声像光一样,照进了心头。回忆像爬上了嘴角,不自然的笑了起来。那首儿歌,我还记得,那叮铃铃的手链,挥之不去。

我笑笑,正巧,看到那一段: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哦,我的童年。还在啊。不过是在心里罢了。

不过,自己有多少秘密没告诉妈妈呢。小时候,把全家福剪了,就为了制作一张“家庭树”隐瞒着没告诉妈妈。还偷偷把剪完的照片给藏起来了。话说,现在都没有告诉妈妈呢。还是赶紧告诉妈妈吧。也省得整天做贼心虚的。我想。

林海音不也是吗。惠安馆的秘密一直没告诉她的母亲吧。如果她的母亲也看到这本书就好了,这样,母亲就会知道真相了。我笑笑。可心里还是“咯噔”一下,她的母亲,不在了吧。真是遗憾啊。

我依稀记得,那时好朋友和我的约定。只是时间太快了,匆匆就离去了。我还来不及记起约定,她便去别的地方了,她或许过的还好吧。

“我们看海去”也是陌生人和英子的约定呢,不过不会实现了吧。罢了罢了,总有些不完全的约定的会成为遗憾吧。

总有些亲人会离开的吧,也总有些人平时打打闹闹,好像总是不合,可, 最终离开了,还是会不舍吧。

比如我的爷爷,罢了。不提也罢。

英子用一本书写完了她的童年,可最终在爸爸的离去那一篇选择收笔。是她的成长么。是吧。

我也决定就此收笔,画上一个圆。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篇4

最近,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那就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其实,在小学时,我们学过这里面的一篇文章,当时我也觉得非常有意思,所以,我就满怀期待地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我也深有体会。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根据小时候的事写成的一本自传体小说。主人公英子随着爸妈从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来到了北京,在城南的一家四合院住下了。她在这里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朋友:有东阳下的骆驼队,有惠安馆的疯子秀贞,英子的好朋友妞儿,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斜着嘴笑的兰姑娘以及英子朝夕相伴的宋妈……他们都和主人公英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她记忆里深刻的人物。

全书是以英子的视野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疯女”秀贞的爱情悲剧,宋妈的婚姻悲剧……她父亲的故事也被她记录了下来,英子说了这样一句话:“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经不是小孩了。”她知道爸爸再也不会回到她身边了,所以她选择坚强,不再像以前一样,不想再想个小孩子了。这本书通过小英子稚嫩的双眼,来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并将小英子眼中北京城的风光融入到字里行间,阅读时会有种不一样的感觉,耐人寻味。正是因为英子一颗纯洁的心灵,所以她的童年才幸福,无忧无虑。

读完《城南旧事》,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英子童年的喜怒哀乐,每一种感觉都是耐人寻味的。童年是最快乐的,童年时的时光浪费不得,这正是经历压力后所悟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能浪费大好青春,要努力奋争向上,不要给自己的永年留下遗憾。童年不一定都是美好,但你重新回想自己的童年,可能也会获得什么意想不到的东西。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篇5

即使明知道你不会按我说的去做,也不厌其烦的化身为唐僧,只希望你可以健健康康?之后,他说他很想和她的男朋友交谈一下,希望妻子回避一会儿。《城南旧事》读后感作文一切都会在秋冬交替的刹那间随风而逝,唯有那一泓鲜亮山溪般的记忆永远在我心中哗哗流动。900字作文爹和李季花风光一时,红遍了附近的村村庄庄!

读着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进了书中,走进了作者的童年,走进了英子在城南度过的生活,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流入我的脑海:惠安馆、残阳驼铃、草垛子、驴打滚儿……美好的回忆都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书中描写了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作者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中的悲欢离合和她充实精彩的童年

全书的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使我印象最深,每当我读到“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这句话时,内心很是失落,我的眼前总是出现英子一个人在默默地祈祷着父亲能早日康复,去看她的演出。作者写爱花的爸爸病危时,以花暗示了父亲病情在不断加重,就像凋谢的花而一般,毫无生机。此时的英子不再逃避,她从容地接受了事实,她决定了负起帮助家人的责任。文中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结尾,作者用朴实而生动的文笔,给我们讲述了离开父亲时无奈、痛楚的心情,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感慨。是呀,长大就意味着要肩负责任,长大就意味着要学会靠自己。虽然生活的重担压在了幼小的英子肩上,但是我坚信她一旦长大,这将会成为她人生中的一次很好的磨练。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篇6

这些天,我看了一本好书,名字是《城南旧事》。这本书是被称作台湾祖母届的人物林海音所写,讲述了林海音童年在城南时的悲欢离合。

这本书的内容是:林海音五岁时跟随父母漂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一住就是二十几年,这里也就成了她的第二故乡。林海音在这条胡同里,认识了许多朋友:小桂子,小栓子,妮儿等,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这本书描写了旧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其间英子也经历了成长的变故。也就是这样,一个个人物开始走进故事里:惠安馆内被称作疯子的姑娘秀真,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为供弟弟上学而无奈做小偷的哥哥,因病去世的爸爸……他们都是英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教会她许多道理的人。

本书中的英子用自己稚嫩的眼光去看这个杂乱的社会,对那些复杂的人和事,她有着特别的理解和看法。她有分不清的事,比如分不清海和天,她觉得太阳是从碧蓝的大海上升起来的,但它也是从蔚蓝的天空中升起来的。她的身上有种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有颗助人为乐的心。有一次,她为了让别人一家团聚,竟然把妈妈的的手镯拿去给他们做盘缠,这几乎是一个成年人都不可能做的事情。这让我想起一句俗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篇7

这是我第一次读林海音《城南旧事》。很奇怪,过去许多次,拿起书了,就是没有耐心读下去。或许,那些年月,燥热不安,是读不进去的吧。

冬天来了。天气真冷。周遭一片冷落。是百无聊赖的日子。就随手翻翻这本书吧。没想到,很好读,一口气,就读完了。意境很美,故事很淡,但总有那么点点的忧伤。因为写的都是离别的故事。不知怎的,突然想起奈保尔的《米格尔街》。自然,两本书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但就是莫名地想起了。或许是,都是写的离别的原因吧。

现在是只喜欢读散文化的小说。小说腔太浓,总怀疑了作者的不真诚。我现在,喜欢读真一点的东西。

用童年视觉,去写往事,往往容易动人。但真没想到,林海音写得那么感人,那么真切。闭上眼,能够感受到那冬天里呵出来的白气,能感受到透过槐树叶子,洒落下来的阳光,能感受到噼噼啪啪地打落在砖地上的北京的雨,能感受到那个藏着童年秘密的草地,能感受到那散散落落的夹竹桃,和掉在地上的石榴。心中,一片柔和,很软,又有些痛。

看过了大陆不少写童年往事的,有共鸣,但缺乏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到底是《城南旧事》,到底是朱天文《童年往事》,让人浸在她笔下所散发着的气息里,不能自拔。人物形象是饱满的,是立体的,是活生生的人,日常生活中的人。喜怒哀乐,平平常常,却实实在在。北京的风,北京的尘,北京的雪,北京的雨,北京的花开花落,北京的日出日落。那剃头担子,那卖驴打滚儿的摊子,那戏院。一一落入作者的笔下,一段段难忘的城南的旧事,也就铺陈而来,读后,让人不能忘怀。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篇8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这首耳熟能详的曲调再次触摸我的耳膜,我仿佛又看到学骆驼吃草的小英子、疯疯癫癫的秀珍和身世可怜的妞儿。

《城南旧事》是我看过的最震撼人心的一本名著。它是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写了小英子用她童真的双眼,观察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惠安馆”“我们看海去”“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些故事都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读完这部书,我好像长大了。

拿起《城南旧事》的时候,书中的一切是那么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骆驼队和缓缓而逝的岁月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读书的时候,最让我感动的是文字之间荡漾着的一种淡泊与纯洁。在半个世纪的离别中,城南的落花依旧,然而飘零的,只是人们记忆的碎片。

看罢,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朴素的东西,因为它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一样,那样的不疾不徐、温厚醇和,那样的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的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

全文的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章,写出了作者所感受到的那种影响自己一生的最真挚的父爱。当我读到:“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带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就明白父亲不能看着女儿上台做代表,仅仅以一朵夹竹桃衬托女儿渴望父亲去看的心情。作者一直以来都把父亲的话铭记在心里,努力拼搏。文章写英子父亲病危,以花暗示了父亲的病情加重直至死亡。英子不再逃避现实,她镇定地接受了事实,决定担负起帮助家人的责任。文中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结尾。是呀,长大了就得负责任,长大就意味着不再让人担忧。虽然生活的重担压在幼小生命的肩上,但是人的心灵已经长大,不再任性。

蓦然回首,满地零落的花瓣儿,诉说着盛夏的情怀......沉沉的情思之中,少了一丝懵懂,多了一份缅怀。落寞之后,那清越悠然、古朴婉转的音乐仍在耳畔萦绕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篇9

暑假里,我看完了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城南旧事》讲的是作者小时候住在北京城南的一些生活片段。

《城南旧事》这整本书都是从孩子的眼光来写的,主要由《惠安馆》、《我们去看海》、《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五篇文章组成。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驴打滚儿》和《我们去看海》这两篇文章。《我们去看海》这篇文章讲得是那个蹲在草丛里的慈爱的哥哥,跟罪恶的小偷似乎怎么也联系不上,当时的作者还曾跟他约定“我们去看海”……但是,现实生活就是这么残酷:为了生存,穷人被迫走上犯罪的道路。让那时的林海音有了深深的不满。

《驴打滚儿》这篇文章讲得是作者家的奶妈——宋妈不公平的身世:宋妈原来有两个孩子,后来因为家里穷,不得不去给人家做奶妈。可是,没过多久,一个孩子便离宋妈而去了,另一个孩子却被送人了。于是,宋妈带着林海音,满城地寻找着,但是再没有找到过。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悲剧的人生。

在林海音十三岁小学毕业那天,她代表了全体毕业的同学领了证书,做了那个考第一的人。她刚想回去告诉父亲这个喜讯,可她一回到家,就传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从那时起,她的童年结束了,担负起了父亲的责任。

小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透明得不带一丝杂质。就像作者小时候看惠安馆的疯子,用一种理解的态度去对她,因为只有她能理解疯子不为人知的苦。也像是看年轻人,看兰姨娘,看宋妈,虽然作者对她们都有着疑惑,可作者从来都是以真心对她们的。不像大人,只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周围的一切。

《城南旧事》这本书给我了很深的感触,虽然我没有在旧社会生活过,但通过对书中文字的阅读,让我走进作者那个年代,感受到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不公平的待遇和当时成人世界里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以及人世间那些复杂的情感。

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后,我感到比起作者小时候,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关于城南旧事读书笔记篇10

我一向对名著不太感兴趣,往往是看了半截便将其冷落在旁。《城南旧事》不一样,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每个故事都能令我思绪起伏,多种交集的感觉同时在心头涌现。

《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这部作品由五个篇章组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由一个人引起—英子,以她孩子般纯洁的眼睛来看在北平生活的点滴,记载着英子七岁到十三岁的成长经历,旁观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凭着她微妙的记忆,将年幼时围绕她发生的生活旧事记录下来。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我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所以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情,三天两头的往惠安馆里钻;她和“小偷”写下承诺,甚而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她爱着自我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英子悲哀难过。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我们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本书的每一篇到结尾,主角似乎总是离开英子,像惠安馆的疯子秀贞,我们看海去那个小偷,奶妈,最后连她的爸爸也离她而去了,当时她才小学毕业呢!看着无人修剪的花任意雕落,也为本书画上句点。

虽然《城南旧事》看后叫人心酸落泪,但是它的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洋溢着温馨的亲情和友爱。虽然每个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作者而去,但是作者透过正面的描述和反面的烘托,把每个人物的样貌写得淋漓尽致,性格表露无遗,即使闭上眼睛,他们的影子还盈盈浮现眼前:井边的小伙伴,椿树胡同的疯女人,藏在草堆里的偷儿,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加上聪明伶俐的英子,组成了作者的写作世界,在这世界里,带着人间温暖的风吹遍了每个角落,吹醒了读者和平的心灵,这是一本散发着芬芳的书,更是一本开卷有益的书,它能使人从中领略到很多人生道理。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幺,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介绍它自我。那样的不紧不慢,温厚淳和,那样的安静祥和,弥久恒馨,那样的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之心。

34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