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读书笔记昆虫记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自学方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知识。写好1500字读书笔记昆虫记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1500字读书笔记昆虫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500字读书笔记昆虫记篇1
我原本以为,人是天地之灵长,只有人,才拥有喜怒哀乐的能力,只有人,才拥有表现众生百态的权利。直到,我翻开《昆虫记》的那一刻,我才发现,小如蝼蚁,微如蚜萤,亦有其一姿一态,亦有着我们所谓的“人性”。虽然弱小,但每一只昆虫,都可以单独拿出来写一本书,或者说,每一只昆虫自身,就是一本优美的书。这些自然的精灵,在法布尔的笔下,更是在大自然的操控下,用弱小的身躯,灵动而又无奈地跳着生命之舞,优美却又凄美。我看见了隧蜂的舞步,以劳碌与责任为鼓点,以勤劳与善良为节奏,用修长的身躯,轻轻地舞动着,律动成一首歌。四月修巢,五月采蜜,六七育儿,生生不息。更难得的是,这种昆虫有着宽宏大量的性格。无论是从外形、品质、以及其为自然带来的那份甜蜜,都是无与伦比的,都是完美无缺的。大自然的宠儿,非你莫属。这种昆虫有着极强的包容性,足以令每一个了解它的人钦佩与叹服。只是,上帝是公平的,又是残忍的,他安排了另一群强盗,在这些精灵轻盈舞动的时候,悄悄地潜入。它们披着罪恶的外衣,扭动着肮脏的身躯,以隧蜂善良的天性为突破口,在它们家里大吃大嚼一顿,再产下后代,继续欺凌隧蜂的子女。
年复一年,循环往复。法布尔称它为小飞蝇,对于一个罪恶的种族,并不需要一个确切的名字。法布尔说,这是为了生态平衡,而产生的自然界的剥削杀戮。大约完美的东西,总会有嫉妒者与劫掠者,来阻止他走向完美吧,尤其是这些弱小的生命。我也只能这样想。松毛虫的舞步坚定而朴实,谨慎却有些战战兢兢。它们始终坚定着团队意识与首领意识,在复杂的昆虫世界中,遵循着自己的舞步,以连绵不断地连结丝线,缠绕成了属于自己的诗篇。是的,每一群松毛虫行动时,领头的那只便是领袖,它负责着侦查与领导,还要吐丝让后面的松毛虫寻找。这种极强的社会性,法布尔的惊叹,足以说明一切。这是它们的优点,也是它们因弱小而想出的最佳报名措施,但也注定了它们的悲剧。这种甚至有点盲目的社会性,或者说,奴隶性,致使他们除了跟着部队走之外,别无所知。于是,法布尔将它们头尾相连,沿着器皿边缘绕成了一个圈,一个死亡之圈,而食物,就在它们附近几厘米处。它们仍然坚定地跳着舞,跳着一圈圈的死亡之舞,将昆虫世界里的无端盲从,舞成了死亡的诗篇。一队松毛虫,就在食物的附近,完完全全地饿死了。也许又是上帝的一个玩笑,弱小如它们,当然不会有什么戏弄之处,大概只有当具有相同特性却自称灵长的人类也受困于此时,上帝才会呵呵地笑一笑吧。至于其他的各种虐杀、伪装、掠夺、剥削、欺骗等等,都是各种昆虫常用的姿态。也许是为了求偶,也许是为了自卫,也许是为了填饱肚子,也许仅仅是为了活下去,甚至于,它们本身并没有这些想法,只是我的强加与臆想罢了。毕竟,它们太弱小了。可是,我总是觉得隐隐不安。毕竟,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的阴暗面,在昆虫世界里的体现。
人类虽然不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种族,但,这都是人类社会内的潜在危机。我或许应该庆幸,人类远远比昆虫强大的多,也不必为了生计,为了防卫而无奈受欺,而奔波卖命。弱者,只有被欺凌的权利,虽然很残酷,但这是现实,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这是昆虫们无奈却又不得不接受的自然规则。我也应该庆幸,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人性中,还有那些道德与善良,所以,大多数人类不会像昆虫那样,自相残杀,人类社会不会像昆虫世界那样,残酷无情。我想起一篇文章中的对白:“这人怎么尽跟动物学坏了呢?”“大概是动物都跟人学坏了吧。”有些道理,但昆虫的思想似乎没有那么复杂。我也只能用粗糙的文笔,借助这些昆虫的口吻,涂抹些文字来感叹这些悲哀的小生命:天生玲珑物,爱与天比奇。身披流光甲,背着绮罗翼。苦心营生计,奈何世相欺。恨指天而怒,却叹命不济!
1500字读书笔记昆虫记篇2
《昆虫记》也叫做《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和《昆虫世界》,英文名称是《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昆虫记是法布尔用尽毕生心血观察研究昆虫所写出的,其中详尽的讲述了昆虫的特征,本能、习性、劳动、婚姻、繁衍和死亡。这些朴实的文字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感受到湿润的泥土,高大的树木,广阔的天空。那些对昆虫的细节描写不得不让人佩服法布尔观察得细致入微。
“在金属笼子里,椎头螳螂的幼虫停在一个地方后姿势始终如一,毫不改变。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在笼顶,四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倒挂栖驻姿势是如此艰难,然而苍蝇的倒挂姿势却截然不同。苍蝇虽然也抓挂在天花板上,但是它总要抽出时间松弛一下,随便飞一飞,操起正常姿势走一走,肚皮贴地,肢体舒展开晒晒太阳。”在这段昆虫倒挂姿势描写中,足矣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昆虫的喜爱。是想若是自己,能否对昆虫做到这般观察?
“当我面对池塘,凝视着它的时候,我可从来都不觉得厌倦。在这个绿色的小小世界里,不知道会有多少忙碌的小生命生生不息。在充满泥泞的池边,随处可见一堆堆黑色的小蝌蚪在暖和的池水中嬉戏着,追逐着;有着红色肚皮的蝾螈也把它的宽尾巴像舵一样地摇摆着,并缓缓地前进;在那芦苇草丛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群群石蚕的幼虫,它们各自将身体隐匿在一个枯枝做的小鞘中这个小鞘是用来作防御天敌和各种各样想不到的灾难用的。
在池塘的深处,水甲虫在活泼地跳跃着,它的前翅的尖端带着一个气泡,这个气泡是帮助它呼吸用的。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佩带在一个威武的大将军胸前的一块闪着银光的胸甲。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蛛”在打着转,欢快地扭动着,不对,那不是“蚌蛛”,其实那是豉虫们在开舞会呢!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在向这边游来,它们那傍击式的泳姿,就像裁缝手中的缝针那样迅速而有力。
在这个地方你还会见到水蝎,只见它交叉着两肢,在水面上悠闲地做出一副仰泳的姿势,那神态,仿佛它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游泳好手。还有那蜻蜓的幼虫,穿着沾满泥巴的外套,身体的后部有一个漏斗,每当它以极高的速度把漏斗里的水挤压出来的时候,借着水的反作用力,它的身体就会以同样的高速冲向前方。在池塘的底下,躺着许多沉静又稳重的贝壳动物。有时候,小小的田螺们会沿着池底轻轻地、缓缓地爬到岸边,小心翼翼地慢慢张开它们沉沉的盖子,眨巴着眼睛,好奇地展望这个美丽的水中乐园,同时又尽情地呼吸一些陆上空气;水蛭们伏在它们的征服物上,不停地扭动着它们的身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成千上万的孑孓在水中有节奏地一扭一曲,不久的将来它们会变成蚊子,成为人人喊打的坏蛋。
乍一看,这是一个停滞不动的池塘,虽然它的直径不超过几尺,可是在阳光的孕育下,它却犹如一个辽阔神秘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它多能打动和引发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啊!让我来告诉你,在我的记忆中的第一个池塘怎样深深地吸引了我,激发起我的好奇心。”…
通过看昆虫记我了解了大自然,更从字里行间看出了法布尔求真求知的态度。他总是冒着危险去捉昆虫进行观察,反复进行实验,推敲。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数据,进行实验,分析…一环扣一环。即使失败也在不断改进中获得最后结论。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科学百科,更多的是作者对于世事的思考。文中无不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我们要学习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己。
1500字读书笔记昆虫记篇3
我原本以为,人是天地之灵长,只有人,才拥有喜怒哀乐的能力,只有人,才拥有表现众生百态的权利。
直到,我翻开《昆虫记》的那一刻,我才发现,小如蝼蚁,微如蚜萤,亦有其一姿一态,亦有着我们所谓的“人性”。虽然弱小,但每一只昆虫,都可以单独拿出来写一本书,或者说,每一只昆虫自身,就是一本优美的书。这些自然的精灵,在法布尔的笔下,更是在大自然的操控下,用弱小的身躯,灵动而又无奈地跳着生命之舞,优美却又凄美。我看见了隧蜂的舞步,以劳碌与责任为鼓点,以勤劳与善良为节奏,用修长的身躯,轻轻地舞动着,律动成一首歌。四月修巢,五月采蜜,六七育儿,生生不息。更难得的是,这种昆虫有着宽宏大量的性格。无论是从外形、品质、以及其为自然带来的那份甜蜜,都是无与伦比的,都是完美无缺的。大自然的宠儿,非你莫属。这种昆虫有着极强的包容性,足以令每一个了解它的人钦佩与叹服。只是,上帝是公平的,又是残忍的,他安排了另一群强盗,在这些精灵轻盈舞动的时候,悄悄地潜入。它们披着罪恶的外衣,扭动着肮脏的身躯,以隧蜂善良的天性为突破口,在它们家里大吃大嚼一顿,再产下后代,继续欺凌隧蜂的子女。
年复一年,循环往复。法布尔称它为小飞蝇,对于一个罪恶的种族,并不需要一个确切的名字。法布尔说,这是为了生态平衡,而产生的自然界的剥削杀戮。大约完美的东西,总会有嫉妒者与劫掠者,来阻止他走向完美吧,尤其是这些弱小的生命。我也只能这样想。松毛虫的舞步坚定而朴实,谨慎却有些战战兢兢。它们始终坚定着团队意识与首领意识,在复杂的昆虫世界中,遵循着自己的舞步,以连绵不断地连结丝线,缠绕成了属于自己的诗篇。是的,每一群松毛虫行动时,领头的那只便是领袖,它负责着侦查与领导,还要吐丝让后面的松毛虫寻找。这种极强的社会性,法布尔的惊叹,足以说明一切。这是它们的优点,也是它们因弱小而想出的最佳报名措施,但也注定了它们的悲剧。这种甚至有点盲目的社会性,或者说,奴隶性,致使他们除了跟着部队走之外,别无所知。于是,法布尔将它们头尾相连,沿着器皿边缘绕成了一个圈,一个死亡之圈,而食物,就在它们附近几厘米处。它们仍然坚定地跳着舞,跳着一圈圈的死亡之舞,将昆虫世界里的无端盲从,舞成了死亡的诗篇。一队松毛虫,就在食物的附近,完完全全地饿死了。也许又是上帝的一个玩笑,弱小如它们,当然不会有什么戏弄之处,大概只有当具有相同特性却自称灵长的人类也受困于此时,上帝才会呵呵地笑一笑吧。至于其他的各种虐杀、伪装、掠夺、剥削、欺骗等等,都是各种昆虫常用的姿态。也许是为了求偶,也许是为了自卫,也许是为了填饱肚子,也许仅仅是为了活下去,甚至于,它们本身并没有这些想法,只是我的强加与臆想罢了。毕竟,它们太弱小了。可是,我总是觉得隐隐不安。毕竟,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的阴暗面,在昆虫世界里的体现。
人类虽然不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种族,但,这都是人类社会内的潜在危机。我或许应该庆幸,人类远远比昆虫强大的多,也不必为了生计,为了防卫而无奈受欺,而奔波卖命。弱者,只有被欺凌的权利,虽然很残酷,但这是现实,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这是昆虫们无奈却又不得不接受的自然规则。我也应该庆幸,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人性中,还有那些道德与善良,所以,大多数人类不会像昆虫那样,自相残杀,人类社会不会像昆虫世界那样,残酷无情。我想起一篇文章中的对白:“这人怎么尽跟动物学坏了呢?”“大概是动物都跟人学坏了吧。”有些道理,但昆虫的思想似乎没有那么复杂。我也只能用粗糙的文笔,借助这些昆虫的口吻,涂抹些文字来感叹这些悲哀的小生命:天生玲珑物,爱与天比奇。身披流光甲,背着绮罗翼。苦心营生计,奈何世相欺。恨指天而怒,却叹命不济!
1500字读书笔记昆虫记篇4
我极爱昆虫记,读过的书里,仅次于红楼吧!
原因说起来也简单:
1、倘有机会重新求学并择业,我断然不会是一个律师,我最喜欢的工作,就是如法布尔一般,去跟花草树木、虫蚁鸟兽打交道,这于我来说,轻松得多、惬意得多,恐怕是我能想象到的最喜欢的工作了吧。
2、读完卷首语“致儿子汝勒”之后,直至十卷穷尽,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情锥心入骨、纤毫毕现!虽行文未见影踪,但汝勒的影子如荒石园的草木石头,无处不在。彼岸花开成海,此地荒草丛生,夜夜冷月照归路。
3、特别喜欢昆虫记的文笔,字里行间只是在写各种昆虫,但是总不经意地流淌着悲喜,轻淡得几乎没有,其实却时时都在。这般文字,断不是所谓的文人骚客所能为也。读着昆虫记,总有些瞬间会惊觉宇宙何等浩瀚,时光何等苍茫,而人在其间竟不如沧海一粟,不及掩卷已然痴了。
说说版本吧!
目前我所知的国内《昆虫记》十卷全译本有两个版本,一是花城出版社,二是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都读过,区别不是太明显,江西出版社的版本有更多图片,据说许多是法文原版插图;而花城出版社的版本在专业性方面稍强一些吧,尤其在昆虫的专业名称方面,说是特地组织了生物专家考证翻译的。
若是要当作给孩子的科普读物,则译林出版社的质量还是值得信任的。
零乱摘录点书中的文字吧,来自昆虫记里不相干的几篇文章,若有兴趣,尽可心静时去翻翻,或许恰好喜欢也未可知。
当我面对池塘,凝视着它的时候,我可从来都不觉得厌倦。在这个绿色的小小世界里,不知道会有多少忙碌的小生命生生不息。在充满泥泞的池边,随处可见一堆堆黑色的小蝌蚪在暖和的池水中嬉戏着,追逐着;有着红色肚皮的蝾螈也把它的宽尾巴像舵一样地摇摆着,并缓缓地前进;在那芦苇草丛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群群石蚕的幼虫,它们各自将身体隐匿在一个枯枝做的小鞘中——这个小鞘是用来作防御天敌和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灾难用的。
在池塘的深处,水甲虫在活泼地跳跃着,它的前翅的尖端带着一个气泡,这个气泡是帮助它呼吸用的。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佩带在一个威武的大将军胸前的一块闪着银光的胸甲。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蛛”在打着转,欢快地扭动着,不对,那不是“蚌蛛”,其实那是豉虫们在开舞会呢!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在向这边游来,它们那傍击式的泳姿,就像裁缝手中的缝针那样迅速而有力。
卷心菜几乎可以说是我们所有的蔬菜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我们知道古时候的人就已经开始吃它了。而实际上在人类开始吃它之前,它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很久很久,所以我们实在是无法知道究竟是什么时候,它出现了,又是什么时候人类第一次种植它们,用的又是什么方法。植物学家告诉我们,它最初是一种长茎、小叶、长在滨海悬崖的野生植物。历史对于这类细小的事情的记载是不愿多花笔墨的。它所歌颂的,是那些夺去千万人生命的战场,它觉得那一片使人类生生不息的土地是没有研究价值的。它详细列举各国国王的嗜好和怪癖,却不能告诉我们小麦的起源!但愿将来的历史记载会改变它的作风。
我们对于卷心菜知道得实在太少了,那实在有点可惜,它的确算得上一种很贵重的东西。因为它拥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不仅是人类,就是别的动物也都与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有一种普通大白蝴蝶的毛虫,就是靠卷心菜生长的。它们吃卷心菜皮及其一切和卷心菜相似的植物叶子,像花椰菜、白菜芽、大头菜,以及瑞典萝卜等,似乎生来就与这种样子的莱类有不解之缘。
“不管我们的照明灯能把光线投射到多远,照明圈外依然死死围挡着黑暗。我们四周都是未知事物的深渊黑洞,但我们应为此而感到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已经注定要做的事情,就是使微不足道的已知领域再扩大一点范围。我们都是求索之人,求知欲牵着我们的神魂,就让我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地移动我们自己的提灯吧。随着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认识清楚,人们最终也许能将整体画面的某个局部拼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