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通过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读者理清阅读内容的结构和脉络,从而更快地理解全书的主旨和重点,提高阅读效率。写好有关《我与地坛》读书笔记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有关《我与地坛》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有关《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1
《我与地坛》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等等,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了史铁生,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可以却偷懒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不禁让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惜。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虽然没有过其他父母舍身救儿女的经历,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从睡梦中醒来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妈妈不是什么家庭主妇,她不能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经常为我找些老师,辅导我学习,她的一通又一通电话,接受长时间的辐射都是为了我。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这一点小小的细节,正常人注意不到,这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更让人感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有关《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2
记得看到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大意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如果一个人在身体上有比别人更大的缺陷,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我想史铁生就是一个有着特殊芬芳的苹果。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而在他最低迷的岁月里,地坛这个荒芜的古园成为了他最大的精神寄托。在人生巨大的挫折面前,有些人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而史铁生在长久的思考过死亡这个问题之后,选择了勇敢的面对。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好像一出戏,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种角色,“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回想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当属“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我们都是由母亲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她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我们身在她们给的爱其中时,不见得会真切的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其实是一句货真价实的写实。史铁生也是在等到母亲去世后才懂得那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无私的爱。而这些心情,都不是当时那个一心躲在地坛中想要逃避世界的儿子所能体会到的。这位伟大而痛苦的母亲,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在面对一个自己几近疯狂几近崩溃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亲最明白。人世间最大的无奈就在于,你最想做的的事情,是当初自己最不屑一顾的事情。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知道儿子不再封闭自己不再怨恨世界,但是她却熬不住了。人生总逃不过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
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风,四季的雨,从没有停过。无论春夏秋冬,总有些凄凉之意。春夜有淅淅沥沥的雨,夏日有黄昏入暮的斜阳,秋夜有纷纷凋零的落叶,而冬天则有漫无边际的大雪。但是无论怎样,只能独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随它去吧,人生就是这样。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也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连在一起,体现的是她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快;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的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勇气与执着。
有关《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3
初读我与地坛,看到更多的是史铁生先生对其过往的回忆,但文字之间蕴含了一种孤独而强大的力量。地坛是安静而祥和的,位于市井却隐秘。对于史铁生先生而言,最无助绝望时,是地坛和写作的陪伴,让史先生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在我看来,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地坛,地坛是内心宁静的向往,或许是家边的寺庙、自己的房间,或者是竹林深处。所以我想,这或许就是静坐的魅力。
对生命、死亡、活着的思考,把别人不敢提出的问题拿来拷问自己。一则《好运设计》让我尤其深刻,如果人人生来完美,没有一点参差,不会有任何挫折,那有何意义呢?人活世上,不公太多,唯有学会接受与释怀,热烈的拥抱生活。
史铁生先生因疾病而终身与轮椅为伴。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最初对命运不公的绝望,对自由行走的渴望。在最初坐上轮椅时,内心唯有自己,丝毫不顾及家人,尤其是母亲。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描述,母亲一遍遍的跑相关部门只为给自己求一个稳定职务,太晚未归会到地坛,躲在暗处看一眼自己却不打扰自己,更甚多次提起自己写作拿了奖,母亲却走了,尽是对母亲的愧疚与思念。请坚韧而不失柔软的活着,善待家人和朋友。
从地坛,梦回身边过往之人与事物。忙碌的生活,又有谁能停下来,仔细想来回忆过往,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我希望自己能够尽量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用心感受生活,不负美好韶华。
有关《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4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親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了第一把种子。
文中,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親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親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親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静时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親做些什么呢?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艰难地一步步走了过来,因此,文坛上多了一名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親分享快乐,但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母親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诲,她只想让儿子活下去,简单快乐地活下去,此时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親坚忍的一直和毫不张扬的爱。
《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有关《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5
拜读了《我与地坛》,起初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因为儿子说需要我写感想。可是,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几处让我不禁为之动容。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着,虽然不能说是爱学习之士,但是经常让自己找到读书的状态。可是,《我与地坛》带给我的震撼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作者的执着与坚强感动着我。虽然失去双腿的他曾经在年少时有过失落与暴躁,但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深思,去观察,去体味人生。从不间断,这是多么执着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他。面对残肢,面对挫折,风华正茂的他从彷徨走向沉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艰辛的劳动成就了自身的价值,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启迪。做为身体健康的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却经常会因为一些琐事,甚至为了官位而自寻烦恼,相比之下显得如此渺小。母爱的伟大无私震撼着我。
作者的双腿瘫痪给了他痛苦的青春,这注定了他母亲痛苦而短暂的一生。当他年少无知,时,他母亲所承受的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动声色,去放纵他、去呵护他,因为他母亲知道未来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闯。也许作者现在的成就能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可是她短暂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释怀吗?作为已为人母的我,经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称职的母亲,为了孩子的生活学习操劳着,甚至为了儿子可放弃官位与金钱,以为这样自己就很伟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亲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时对孩子的缺点不能耐心地引导,对孩子的一些习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时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会暴跳如雷。虽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愿意孩子多学知识,为将来的就业生存打好基础,可是由于方法不对,往往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响母子的感情。
不得不承认,作为母亲的我,胸怀还不够宽大,对孩子的付出,没能做到任劳任怨。随着岁月流逝,孩子的长大,我会加强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态下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作者的博爱感染了我。虽然作者自身残疾,可是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于笔尖。如果没有爱,他不会发现地坛的内在;如果没有博爱,他就无法观察数年来地坛的变迁,以及每一位进出地坛人的特点,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情感升华到博爱的人,才能那么细致地观察一切,精心地记载一切,用美丽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义,从痛苦境地爬过,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会如此懂得感恩,知道忏悔,才能勇敢面对自己年轻时犯下的错,才能把一切写出来,让世人得到教育与启迪。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称心,处处如意,需要我们坚强,需要我们都有一颗平常心,一种平和的心态,学会面对,懂得感恩。记得有句禅语道:当你抱怨自己的&39;鞋不好时,却发现有人竞没有脚。所以不管是已经工作的母亲,还是正在苦读的儿子,都要尽心尽力地去付出,这样才可以拥有无怨无悔的快乐人生。
有关《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6
《我与地坛》是一篇散文,作者是史铁生,为我们讲述了作者在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之后,在地坛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20岁,人一生当中最狂妄的年纪,史铁生却在这时永久的失去了双腿,一生被禁锢在了轮椅之上。“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来。”地坛,成为了史铁生思考生命和消磨时间的地方。地坛,也与史铁生拴在了一起。没有史铁生的地坛是不完整的地坛,没有地坛的史铁生也不是如今的我们熟知的史铁生。
十五年间,地坛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史铁生的轮椅压过的痕迹,他也看到了地坛的人与事。一对白头偕老的夫妇,作者在文中写道,十五年来这对夫妇和他是一直坚持到地坛来的人。妻子总是依偎在丈夫身上,两人之间平平淡淡,或许史铁生的理想就是这样的平淡的生活吧。史铁生还写了一个在地坛的老头,一个真正的饮者,一壶酒或许就是他的一切,一个人独自在地坛之中散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还有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史铁生在一旁写作,小伙子就在另一边唱歌。虽然有时会出现差错,但嗓音也是不错的。地坛和地坛的人带给了史铁生在人生低谷的一丝慰籍。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可以理解儿子的母亲,也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当史铁生在地坛待了一个下午时,他的母亲也就担心了一个下午。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天地之间最感人的。地坛,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不仅仅是史铁生散心的地方,它同时也是史铁生母亲对史铁生爱的体现。究竟有多少个黄昏,史母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观察着史铁生的一举一动。究竟有多少次为了寻找儿子而满头汗水。史母生前,史铁生没有感受到母亲的爱,但在史母逝世之后,史铁生明白了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地坛,它也同样是寄托着史铁生对母亲那份没有表达出的爱和对母亲的深深地愧疚之情。树欲止而风不待,子欲养而亲不在。地坛,它同样见证了史铁生与母亲之间那段苦涩的亲情。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史铁生第一次遇见那个小女孩。一次意外得知,那个小女孩竟然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上苍美丽赠与了她,为何又要给予她呢?史铁生在此顿悟了,没有了丑陋,那么美丽又有何用呢?生活本就是苦难与美好并存的,有美好就势必会出现苦难,有苦难美好也就在不远处。不需要一直纠结于一时的苦难,相信明天,希望就在前方。
地坛,对于史铁生来说,是自己散心的场所,是自己思考生命的一个地方,也是对母亲思念与愧疚的寄托,同时也是他人生的一处新起点。史铁生与地坛,早已不可分割。
有关《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7
世界上的很多事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于人间,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题记
四周都是参天古树,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亘古不散,这便是地坛,史铁生的地坛。
《我与地坛》讲述了史铁生在人生最狂妄的年纪,失去了他的双腿的事,这使他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去想“死”这件事,于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观察,去深思,去理解不公的人生,承受苦难,寻找希望。在地坛,他看到了漂亮而不幸的女孩消失在大榕树下,看到了一个长跑运动员曲折的人生,看到了一对年迈的夫妇从两个人变成一个人……园中一件件发生在他眼前的事,记在了心里,他懂得了,于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人类全部的剧目都需要苦难,存在本身就需要苦难。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存在吗?正如老子的“道生万物”一般,“道”生出万物,苦难生出人间百感。若是没有苦难,那便是另一种“可活什么劲儿”了。生活的苦难与不公,或许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一条必经的路。回望曾经走过的路,苦难曾带给人苦涩,却也让人感知了幸福和快乐。
六年级时,我参加了学校篮球队。临近比赛时,主力队员骨折,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出局了。最开始自然是难过的,但当我后来看到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也便释然了。这世上的幸运与不幸,或许就是呈正态分布的,有人幸运,就会有人不幸,而大多数处于中间地带的人,只看到了别人的幸运,却没有看到别人的不幸,所以无法领悟。可是,若所有人都是幸福成功的,那谁来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呢?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与快乐呢?所以,幸运也好,不幸也罢,总是我们的人生。
生命即使再不公平,我们也一定要心怀理想,砥砺向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坦然面对生命的一切安排,生活才有希望,这也便是一种积极生活的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