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红楼梦1500字
写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那要怎么写读书笔记红楼梦1500字呢?这里提供一些读书笔记红楼梦1500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读书笔记红楼梦1500字篇1
晴雯伺候宝玉,跌破了扇子,宝玉抱怨一句:“蠢才,蠢才!”晴雯一下子就和宝玉吵了起来。晴雯冷笑着说:“何苦来!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真是挑衅意味十足。谁知温柔惯了的贾宝玉,这次却习性大概改,一段争吵之后,立马就要回明王夫人,要把晴雯给打发了。本以为宝玉会舍不得自己的晴雯,见宝玉没有中自己的圈套,立马就吓得两腿发软,啼哭不止。说道:“我多早晚闹着要去了?饶生了气,还拿话压派我。只管去回,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真不知道晴雯是健忘,还是脑筋会急转弯,刚刚要挟宝玉的话,就这么刚性地被自己否定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晴雯,为何就这么怕自己真的被贾宝玉给赶走了呢?为何又要以死相逼,以便让宝玉回心转意呢?在这一点上,活得最洒脱的晴雯,似乎也有着贾府其它丫鬟一样的通病——怕被贾府赶走。
贾府真的是人间天堂啊?外面真的就是人间地狱啊?她们一个个为何那么舍不得离开,害怕离开呢?因为要离开贾府,前面金钏儿自杀了;如今晴雯又要以死相逼。难道离开贾府就真的比死亡还可怕?但这真的不是怎么耸人听闻的话语,至少,那些她们自小被贾府就买了做丫鬟的女子,就是完全恐惧于此的。当然,前提是非正常离开。毕竟贾府也有按照定例的遣散行为,那些女孩子可是一个都没有自杀。金钏儿被遣散前苦苦的哀求王夫人,说会痛改前非,是哪个楚楚可怜。王夫人的冷面无情,使得金钏儿终于走上了不归路。习惯上,在我们的意识中被遣送回家也不是什么大事。此处不留老娘,自有留老娘之处。那么金钏儿,晴雯又何以至此。所以我们就要知道一个前提,金钏儿与晴雯被赶走,王夫人给出的是什么由头。
那天中午,王夫人在装睡,以此窥探金钏儿之诚实与否,谁知金钏儿一曲挑逗贾宝玉的话一下子就惹恼了王夫人。王夫人怒火中烧,不声不响,径直走到金钏儿跟前,狠狠地就打了金钏儿一嘴巴子,并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这个时候,王夫人周边的众奶妈丫鬟等也都赶了近来。自然,金钏儿“勾引男人,教坏男人的”的恶名,就在这个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的社会谣传不止。再看,晴雯先是被众多人士谣诼,进而衣衫不整、一副病西施的样子来到王夫人面前。见此情景,王夫人立马火冒三丈,也就认定了晴雯是个勾引坏了宝玉的一个小娼妇。晴雯被赶走,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面对如此恶名,前有大大咧咧的金钏以死抵抗,如今晴雯又怎会不效仿呢?再则,金钏儿、晴雯出去也真是没有活头的吧。在十分注重贞洁的古代社会,又怎么会容得下有着这样而名声的女子呢?毕竟,不是所有女子都能够像多姑娘一样忍辱负重地活着。最后再来看晴雯。你说,金钏儿还有爹有娘的吧,都选择自杀身亡了。
晴雯有谁?多姑娘?多浑虫?所以晴雯虽然没有恶名他也是不愿意回到多姑娘、多浑虫身边的吧。所以,说晴雯是回家因病得感冒死的,说晴雯是心眼狭窄看不穿人生的那一道坎气死的,都是不公平的,都不算真正地了解晴雯吧。我想,晴雯就算是在没有背负上恶名前,假如真的被贾宝玉赶了出来。她也是活不下去的吧。你说在世人的心中,就是被贾府无缘无故赶出来的女子,别的东家似乎也不敢接待吧。更何况,晴雯还是因为跟主子斗嘴被赶出来的。因为那个时代或许真的就只有那么一个贾宝玉,那么一个大观园能够容得下晴雯的一切。离开贾府后的晴雯万念俱灰,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在最后的对抗中,安然地踏上生命的末路。因此,一般来说:那些个丫鬟们非正常离开贾府真的比死亡还可怕!(一个人相对于一个时代真的很渺小)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红楼梦1500字篇2
浅读《红楼梦》,细细品悟古典文学的巅峰巨作,令我感慨万千。
人生繁华似梦,几多欢喜几多愁。身在大富大贵之家,贾宝玉的性格与封建大家族的立业思想显得格格不入。宝玉多随性而为,终日与家中的女孩们厮混,在旁人看来,这是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表现。作为家族的嫡系男丁,他理应承担着光宗耀祖的责任,参加科举,步入仕途,将贾家发扬光大。然而在宝玉看来,终日埋在书堆里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这变成了他与家人们的尖锐矛盾所在。可以说,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变者,他不兴科举考试,追求本心。然而现实多磨,宝玉在现实的种种遭遇下看淡儿女情长。
无论在哪种时代,许多看似不合人心的东西依旧在滋生,多少血与泪的例子供人们领悟,但是该来的总会来。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令人趋之若鹜,老一辈人对新生一代的严格要求,对于仕途的执着追求,让人不厌其烦。但其实即使是当代人,对于学业高低,工作条件依旧保持着相似的观点。父母之命,长辈的语重心长,也是为着后辈们着想。所以我认为对于仕途的抉择,应该保持一个平常心来看待,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问心无愧,无愧于本心,无愧于为之奋斗的青春。
世态炎凉,在贾家的大院里,家人之间的关系不想表面上那么和谐。勾心斗角时有发生,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家族式的家庭里,这样的感悟时时令人寒心。当情亲与利益挂钩的时候,家人之间的距离便越走越远了。因为他们之间最基础的信任变成了泡影,时刻提防着对方,保护自身的利益,即使不愿参与其中,任然改变不了卷入利益纠纷的命运。在这样的家庭里,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无论你愿不愿意。可见生来富贵,不愁吃穿的日子并不像表面那样潇洒快活,在笑脸的背后,又蕴藏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上帝是公平的,当他赐予你富贵的时候,你的知心朋友变少了。有的时候,钱也是一种诅咒,让你看不清靠近你身边的人原始的面目,何其可悲,孤独的道路,只有一人前往。
在作者的描写里,我看到了几多红衣锦绣,富贵荣华,身居高位的人所享受的一切是那样的丰富,吃喝主行无时无刻都在透发着奢靡的气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些身处底层的人渴望着富贵人家的残羹剩饭。有条件的肆意挥霍,没有条件的只能画饼充饥,一穷一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唏嘘不已。这些富贵人家的物质生活建立在底层平民的艰苦生活之上,辛苦的劳作,平白无故的为他人做了嫁衣,着实无奈。
人间百态,有丑恶也有美好。心存小善,才能成就大善。
作者曹雪芹以个人经历为蓝本,写下这本著作,供后世品读赏玩。《红楼梦》里有着众多形形色色的奇女子,她们就如画卷中的美景,让人们把握其中的特色与优点。一场奇艺的梦,让金陵十二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首首诗,让她们的命运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暗自揣度后续情节,让人深感作者的用心良苦。因由作者的个人原因,更是让后续的故事产生一个个不一样的版本,以印证诗中的寓意所在。
多少因果了却一桩桩情缘。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感情戏码令我感慨,就以我自身的观点来讲,宝玉更适合与林黛玉在一起,只可惜现实不允许,最终导致了感情悲剧的发生。但是我同样理解贾宝玉和薛宝钗在一起的意义所在,为了更好的将家族延续,薛宝钗的确更适合坐这个位置。多说无益,“敢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可悲可泣。
看《红楼梦》,宛如在看一场生动的大戏,令人身临其境,感受另一个时代不一样的魅力所在。
读书笔记红楼梦1500字篇3
晴雯伺候宝玉,跌破了扇子,宝玉抱怨一句:“蠢才,蠢才!”晴雯一下子就和宝玉吵了起来。晴雯冷笑着说:“何苦来!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真是挑衅意味十足。谁知温柔惯了的贾宝玉,这次却习性大概改,一段争吵之后,立马就要回明王夫人,要把晴雯给打发了。本以为宝玉会舍不得自己的晴雯,见宝玉没有中自己的圈套,立马就吓得两腿发软,啼哭不止。说道:“我多早晚闹着要去了?饶生了气,还拿话压派我。只管去回,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真不知道晴雯是健忘,还是脑筋会急转弯,刚刚要挟宝玉的话,就这么刚性地被自己否定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晴雯,为何就这么怕自己真的被贾宝玉给赶走了呢?为何又要以死相逼,以便让宝玉回心转意呢?在这一点上,活得最洒脱的晴雯,似乎也有着贾府其它丫鬟一样的通病——怕被贾府赶走。
贾府真的是人间天堂啊?外面真的就是人间地狱啊?她们一个个为何那么舍不得离开,害怕离开呢?因为要离开贾府,前面金钏儿自杀了;如今晴雯又要以死相逼。难道离开贾府就真的比死亡还可怕?但这真的不是怎么耸人听闻的话语,至少,那些她们自小被贾府就买了做丫鬟的女子,就是完全恐惧于此的。当然,前提是非正常离开。毕竟贾府也有按照定例的遣散行为,那些女孩子可是一个都没有自杀。金钏儿被遣散前苦苦的哀求王夫人,说会痛改前非,是哪个楚楚可怜。王夫人的.冷面无情,使得金钏儿终于走上了不归路。习惯上,在我们的意识中被遣送回家也不是什么大事。此处不留老娘,自有留老娘之处。那么金钏儿,晴雯又何以至此。所以我们就要知道一个前提,金钏儿与晴雯被赶走,王夫人给出的是什么由头。
那天中午,王夫人在装睡,以此窥探金钏儿之诚实与否,谁知金钏儿一曲挑逗贾宝玉的话一下子就惹恼了王夫人。王夫人怒火中烧,不声不响,径直走到金钏儿跟前,狠狠地就打了金钏儿一嘴巴子,并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这个时候,王夫人周边的众奶妈丫鬟等也都赶了近来。自然,金钏儿“勾引男人,教坏男人的”的恶名,就在这个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的社会谣传不止。再看,晴雯先是被众多人士谣诼,进而衣衫不整、一副病西施的样子来到王夫人面前。见此情景,王夫人立马火冒三丈,也就认定了晴雯是个勾引坏了宝玉的一个小娼妇。晴雯被赶走,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面对如此恶名,前有大大咧咧的金钏以死抵抗,如今晴雯又怎会不效仿呢?再则,金钏儿、晴雯出去也真是没有活头的吧。在十分注重贞洁的古代社会,又怎么会容得下有着这样而名声的女子呢?毕竟,不是所有女子都能够像多姑娘一样忍辱负重地活着。最后再来看晴雯。你说,金钏儿还有爹有娘的吧,都选择自杀身亡了。
晴雯有谁?多姑娘?多浑虫?所以晴雯虽然没有恶名他也是不愿意回到多姑娘、多浑虫身边的吧。所以,说晴雯是回家因病得感冒死的,说晴雯是心眼狭窄看不穿人生的那一道坎气死的,都是不公平的,都不算真正地了解晴雯吧。我想,晴雯就算是在没有背负上恶名前,假如真的被贾宝玉赶了出来。她也是活不下去的吧。你说在世人的心中,就是被贾府无缘无故赶出来的女子,别的东家似乎也不敢接待吧。更何况,晴雯还是因为跟主子斗嘴被赶出来的。因为那个时代或许真的就只有那么一个贾宝玉,那么一个大观园能够容得下晴雯的一切。离开贾府后的晴雯万念俱灰,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在最后的对抗中,安然地踏上生命的末路。因此,一般来说:那些个丫鬟们非正常离开贾府真的比死亡还可怕!(一个人相对于一个时代真的很渺小)
读书笔记红楼梦1500字篇4
薛宝钗,别号蘅芜君,金陵十二金钗。生得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下画而横翠,肌肤也丰泽而白皙。她性情温和贞静,行为豁达大度,处事随分安时。在贾府中,自贾母起上上下下无不称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贾府是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贵族大家庭,她怎么做到如此游刃有余,今天,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薛宝钗的处世哲学。
薛宝钗“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这和她的处事哲学是分不开的,她都有哪些处事哲学呢?
一、真诚细致善解人意。
善于观察,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是宝钗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宝,无疑薛宝钗将其发挥得淋漓精致。第二十二回,贾母因喜宝钗稳重和平,亲自为她操办生日。贾母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的喜好来回答。有的人会觉得宝钗这么做很不真实,总是拍长辈马屁,但是从正面评价的话,宝钗这种行动也可以说是尊敬长辈,让长辈开心,爱长辈的表现。宝钗心思细腻,她甚至可以揣度到史湘云和岫烟欢歌笑语背后内心的苦楚,并且尽量为她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她帮助史湘云举办螃蟹宴,并避免伤到湘云的自尊心,此事之后,史湘云对宝钗感激涕零:“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妹们,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精于为人处世的薛宝钗就这样换来了史湘云这份重要的人情。
二、公平待人,理智处事。
对待人人厌恶的赵姨娘和贾环,宝钗采取了一视同仁的态度,既不歧视、排斥他们,也不拉拢、纵容他们,宝钗的哥哥从南方带来很多土特产,分派送人的时候,并没有忘记给赵姨娘准备一份。这个从来没有被别人正眼看过的人心里就念叨开了:“还是人家宝姑娘会做人,即展样,又大方。要是林姑娘,连正眼都不会看咱们。”对于贾环,他虽是荣国府三公子,但因庶出,做人又最无赖,贾府上下无人喜欢他,但薛宝钗素日看她亦如宝玉,对他的不自重行为,也是以姐姐身份规劝:“好兄弟,快别说这话,人家笑话。”宝钗理智的特性,在书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三、宽容忍让钝化矛盾。
宝钗处事待人豁达大度,严己宽人、不斤斤计较。黛玉借雪雁送手炉一事指桑骂槐之时,宝钗明知奚落他和宝玉,知黛玉如此惯了也不去踩她,宝钗就是这样以一种浑然不觉、装聋作哑、故作糊涂的姿态,钝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秋日里黛玉犯病,宝钗前去探望她。因宝钗觉得黛玉现吃的药过热,建议他吃冰糖燕窝粥,黛玉听了非常感动,就把自己心里的苦楚和所有的不便都将给宝钗听,宝钗开解黛玉,要她不必央烦老太太和凤姐,拿自己家的冰糖和燕窝给黛玉,省却了很多麻烦,黛玉不再对宝钗心怀芥蒂,两人真正成为了知己,所以叫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四、勤于走动,情感投资。
常言道“见面三分情”、“相逢一笑泯恩仇”直接的交流容易建立感情交往的时间越长,接触的机会越多,个体间也越容易形成亲密关系。
薛宝钗最大的闪光点就是他卓越的交际才能,总是能恰到好处的施恩与人。如此一来,大观园中宝钗便成了众多人的知己,湘云认为她善解人意,黛玉觉得她很大度,王夫人把她看作是宝玉的幸福,众丫头评价她平易近人。这是宝钗处事的必然结果,这和她高情商是分不开的。情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一个拥有良好情商的人不仅仅能承受各种心理压力,更能够坦然面对竞争,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此,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书笔记红楼梦1500字篇5
在闲暇的午后,坐在书房中,一杯香茗,一本《红楼》,可谓,悠哉。能在百年之后,品读这一经典,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又可谓,幸哉。
——题记
《红楼梦》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妈妈的影响下,我至今已读了三遍。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尤其是书中对于人物的描写,那可以称得上是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无不令人叫绝。例如宝玉的风流潇洒,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雍容大气,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其中的一位老人家,却让我在前后三次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有了三种不同的感觉。她便是——刘姥姥。
初读时,第一次看到这个角色,是在荣国府外,一位“村气”十足的老妪,牵着孙子,不停朝着府内张望。接下来,刘姥姥的形象似乎固定在了丑角这一类型中,插着满头的花朵,喝得酩酊大醉,见到华贵的餐具和丰富的菜肴惊叹不已,甚至还说出了“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得举桌的夫人小姐们掩腹大笑?当时我想刘姥姥就是作者在这稍显沉闷的情节中安插的一个使读者发笑的闪光点,仅此而已。对此,我并不深究,只一笑而过。
再读《红楼梦》,书中的人物已不再陌生,再加上情节的辅助,对于许多人物的看法,我也改观了许多。而那位作为“笑星”的刘姥姥,我也不再认为她是一位单纯的丑角。作为一位“久经事故的老寡妇”,她初次见到贾母时会立刻想出一个奇特的称呼“请老寿星安”,这是多么的巧妙而恰当!此后,和贾母的许多对话又多么得体。当在筵席上鸳鸯和凤姐设计取笑她时,她将计就计,博得了众人的欢笑,此时的她心里是雪亮的,只不过装傻罢了。她还会投贾母和宝玉所好,讲一些稀奇的事儿,那样的“信口开河”让我刮目相看。另外在二进荣国府时,王熙凤要刘姥姥为自己的女儿取个名字,说要靠靠老人家的福。这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将来“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的故事由此开始。在这个时候,刘姥姥这样一个老妪却比贾雨村这样的饱学之士更讲义气,更能担当。因此,我认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除了好笑,还注入了一份难得的小智慧,大义气,大担当和同情心。
第三次读《红楼梦》,我在不经意间和作者已有了细微的心灵交流,合上书本,细想,在整本书中,和刘姥姥年龄相仿的贾母,生活在大观园中儿孙满堂,安享天伦,而刘姥姥呢?只有和板儿相依为命。那些照辈分来看本应称刘姥姥为“奶奶”的红楼小姐们却讽刺她为“母蝗虫”,对她进行百般讥嘲。刘姥姥在《红楼梦》的主题中看似不重要,就是不写这个人物对于整部故事的发展似乎也并不产生什么影响。实则熟悉曹雪芹的读者,大概都知道作者的一生何其坎坷,他出生贵胄,享惯荣华,后来家道中落又受尽贫苦无援之苦,故深知朱门深锁的生活空虚,也深知一切卑微无依小人物的哀愁,为了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深入的感受,于是他塑造了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希望借她的眼睛一探富贵豪门之奢侈浪费,不自知惭愧,反以穷人开心。
但反过来,试看贾府那些高贵的太太小姐们以及那些有权有势的管家奶奶们,有谁能像刘姥姥这样心地淳厚,遇事待人都能满怀一颗感恩的心?那一些生前享尽富贵荣华之辈,到头来,还不落得像贾元春才选凤藻然暴毙而终、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样的下场。而刘姥姥呢?一对孙儿得以安享晚年,可叹命运弄人啊!《红楼梦》的作者用这样一个乡村老妇人和那么多的城市贵妇人来作对比,此时,刘姥姥就成了一面镜子——一面折射出大家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腐朽欲垮的丑态的镜子。仔细想想,在这表面看似繁华的背后早已是大厦将倾,形同枯槁,而刘姥姥的行为似乎揭示了这一大家族破败的命运!“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读了三遍《红楼梦》,认识了三遍刘姥姥。“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感谢这位老人,通过对她的一次次改观,我渐渐拨开了这红楼之中的一场“富贵烟云”,更体会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读书笔记红楼梦1500字篇6
晴雯伺候宝玉,跌破了扇子,宝玉抱怨一句:“蠢才,蠢才!”晴雯一下子就和宝玉吵了起来。晴雯冷笑着说:“何苦来!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真是挑衅意味十足。谁知温柔惯了的贾宝玉,这次却习性大概改,一段争吵之后,立马就要回明王夫人,要把晴雯给打发了。本以为宝玉会舍不得自己的晴雯,见宝玉没有中自己的圈套,立马就吓得两腿发软,啼哭不止。说道:“我多早晚闹着要去了?饶生了气,还拿话压派我。只管去回,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真不知道晴雯是健忘,还是脑筋会急转弯,刚刚要挟宝玉的话,就这么刚性地被自己否定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晴雯,为何就这么怕自己真的被贾宝玉给赶走了呢?为何又要以死相逼,以便让宝玉回心转意呢?在这一点上,活得最洒脱的晴雯,似乎也有着贾府其它丫鬟一样的通病——怕被贾府赶走。
贾府真的是人间天堂啊?外面真的就是人间地狱啊?她们一个个为何那么舍不得离开,害怕离开呢?因为要离开贾府,前面金钏儿自杀了;如今晴雯又要以死相逼。难道离开贾府就真的比死亡还可怕?但这真的不是怎么耸人听闻的话语,至少,那些她们自小被贾府就买了做丫鬟的女子,就是完全恐惧于此的。当然,前提是非正常离开。毕竟贾府也有按照定例的遣散行为,那些女孩子可是一个都没有自杀。金钏儿被遣散前苦苦的哀求王夫人,说会痛改前非,是哪个楚楚可怜。王夫人的.冷面无情,使得金钏儿终于走上了不归路。习惯上,在我们的意识中被遣送回家也不是什么大事。此处不留老娘,自有留老娘之处。那么金钏儿,晴雯又何以至此。所以我们就要知道一个前提,金钏儿与晴雯被赶走,王夫人给出的是什么由头。
那天中午,王夫人在装睡,以此窥探金钏儿之诚实与否,谁知金钏儿一曲挑逗贾宝玉的话一下子就惹恼了王夫人。王夫人怒火中烧,不声不响,径直走到金钏儿跟前,狠狠地就打了金钏儿一嘴巴子,并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这个时候,王夫人周边的众奶妈丫鬟等也都赶了近来。自然,金钏儿“勾引男人,教坏男人的”的恶名,就在这个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的社会谣传不止。再看,晴雯先是被众多人士谣诼,进而衣衫不整、一副病西施的样子来到王夫人面前。见此情景,王夫人立马火冒三丈,也就认定了晴雯是个勾引坏了宝玉的一个小娼妇。晴雯被赶走,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面对如此恶名,前有大大咧咧的金钏以死抵抗,如今晴雯又怎会不效仿呢?再则,金钏儿、晴雯出去也真是没有活头的吧。在十分注重贞洁的古代社会,又怎么会容得下有着这样而名声的女子呢?毕竟,不是所有女子都能够像多姑娘一样忍辱负重地活着。最后再来看晴雯。你说,金钏儿还有爹有娘的吧,都选择自杀身亡了。
晴雯有谁?多姑娘?多浑虫?所以晴雯虽然没有恶名他也是不愿意回到多姑娘、多浑虫身边的吧。所以,说晴雯是回家因病得感冒死的,说晴雯是心眼狭窄看不穿人生的那一道坎气死的,都是不公平的,都不算真正地了解晴雯吧。我想,晴雯就算是在没有背负上恶名前,假如真的被贾宝玉赶了出来。她也是活不下去的吧。你说在世人的心中,就是被贾府无缘无故赶出来的女子,别的东家似乎也不敢接待吧。更何况,晴雯还是因为跟主子斗嘴被赶出来的。因为那个时代或许真的就只有那么一个贾宝玉,那么一个大观园能够容得下晴雯的一切。离开贾府后的晴雯万念俱灰,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在最后的对抗中,安然地踏上生命的末路。因此,一般来说:那些个丫鬟们非正常离开贾府真的比死亡还可怕!(一个人相对于一个时代真的很渺小)
读书笔记红楼梦1500字篇7
浅读《红楼梦》,细细品悟古典文学的巅峰巨作,令我感慨万千。
人生繁华似梦,几多欢喜几多愁。身在大富大贵之家,贾宝玉的性格与封建大家族的立业思想显得格格不入。宝玉多随性而为,终日与家中的女孩们厮混,在旁人看来,这是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表现。作为家族的嫡系男丁,他理应承担着光宗耀祖的责任,参加科举,步入仕途,将贾家发扬光大。然而在宝玉看来,终日埋在书堆里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这变成了他与家人们的尖锐矛盾所在。可以说,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变者,他不兴科举考试,追求本心。然而现实多磨,宝玉在现实的种种遭遇下看淡儿女情长。
无论在哪种时代,许多看似不合人心的东西依旧在滋生,多少血与泪的例子供人们领悟,但是该来的总会来。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令人趋之若鹜,老一辈人对新生一代的严格要求,对于仕途的执着追求,让人不厌其烦。但其实即使是当代人,对于学业高低,工作条件依旧保持着相似的观点。父母之命,长辈的语重心长,也是为着后辈们着想。所以我认为对于仕途的抉择,应该保持一个平常心来看待,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问心无愧,无愧于本心,无愧于为之奋斗的青春。
世态炎凉,在贾家的大院里,家人之间的关系不想表面上那么和谐。勾心斗角时有发生,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家族式的家庭里,这样的感悟时时令人寒心。当情亲与利益挂钩的时候,家人之间的距离便越走越远了。因为他们之间最基础的信任变成了泡影,时刻提防着对方,保护自身的利益,即使不愿参与其中,任然改变不了卷入利益纠纷的命运。在这样的家庭里,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无论你愿不愿意。可见生来富贵,不愁吃穿的日子并不像表面那样潇洒快活,在笑脸的背后,又蕴藏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这也印证了一句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上帝是公平的,当他赐予你富贵的时候,你的知心朋友变少了。有的时候,钱也是一种诅咒,让你看不清靠近你身边的人原始的面目,何其可悲,孤独的道路,只有一人前往。
在作者的描写里,我看到了几多红衣锦绣,富贵荣华,身居高位的人所享受的一切是那样的丰富,吃喝主行无时无刻都在透发着奢靡的气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些身处底层的人渴望着富贵人家的残羹剩饭。有条件的肆意挥霍,没有条件的只能画饼充饥,一穷一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唏嘘不已。这些富贵人家的物质生活建立在底层平民的艰苦生活之上,辛苦的劳作,平白无故的为他人做了嫁衣,着实无奈。
人间百态,有丑恶也有美好。心存小善,才能成就大善。
作者曹雪芹以个人经历为蓝本,写下这本著作,供后世品读赏玩。《红楼梦》里有着众多形形色色的奇女子,她们就如画卷中的美景,让人们把握其中的特色与优点。一场奇艺的梦,让金陵十二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首首诗,让她们的命运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暗自揣度后续情节,让人深感作者的用心良苦。因由作者的个人原因,更是让后续的故事产生一个个不一样的版本,以印证诗中的寓意所在。
多少因果了却一桩桩情缘。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感情戏码令我感慨,就以我自身的观点来讲,宝玉更适合与林黛玉在一起,只可惜现实不允许,最终导致了感情悲剧的发生。但是我同样理解贾宝玉和薛宝钗在一起的意义所在,为了更好的将家族延续,薛宝钗的确更适合坐这个位置。多说无益,“敢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可悲可泣。
看《红楼梦》,宛如在看一场生动的大戏,令人身临其境,感受另一个时代不一样的魅力所在。
读书笔记红楼梦1500字篇8
一直以为,人都有两个自己,一面是处世中的泰然,一如薛宝钗;一面是孤单下的寂寥,一如林黛玉。在院墙深深的红楼里,黛玉是寂寞的;在喧嚣浮华的社会里,我们也是寂寞的。世人都用,‘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来形容黛玉,却往往忽略了若非因‘心较比干多一窍’,哪来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唯有看遍人世的生死别离,才会有这么多的惆怅叹息。久病而成医,在这个社会上久了,我们总会变得小心翼翼起来。黛玉初别老父,踏上这条完全陌生的道路,细细思量而来,竟与一入宫门深似海,有着些异曲同工之妙。
初入贾府的黛玉,处处小心,不求平步青云,但求自己可以过得稍微好一些,面对家中姐妹的示好,黛玉无不谨慎思虑,察言观色,也就是这个本事、这份细腻心思为她赢得了一席之地。大户人家的端茶倒水,都是十分讲究的,比起来,黛玉可以说是小家碧玉的人物。对于去外祖母家,黛玉初时是犹豫纠结的,家道中落,父命难为,去到贾府虽还是半个主子,但总不如在家里自在。贾府家大业大,一不小心自是泥足深陷,不足以自保。
此时的黛玉,却是凭着一颗玲珑心同初见的贾母取得了很好的关系,在贾府上上下下立稳了脚跟。总是在想,后来如果没有宝钗的出现,黛玉的日子是否会好过很多,最终还是觉得,罢了,黛玉的高傲与坚强,实际上与宝钗是没有关系的,反而因有宝钗,她们两个反而更像是一个镜子的正反面,相互映照,黛玉的形象反而更加清晰起来。
其实,以她的心思未免察觉不到周围的变化,只是因着那份骄傲的心,不想也不愿去争罢了。这样的玲珑心,骨子里的高傲,若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么,谁又能奈何的了她呢?慢慢琢磨而来,黛玉的争强好胜似乎只有在面对自己的爱情——宝玉的时候,尤为明显。在那样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夫为天,三纲五常的时代里,她所在乎的,注定成了泡影,亦成了悲剧。
为了爱情,放弃婚姻,在那样一个时代,黛玉的勇气是值得我们细细回味的。无论外界如何变迁,却是保持着自己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用那几分林妹妹的才情来诠释一个理想境界里的黛玉。黛玉用她的玲珑心将一切铺展开来,从而表现一个聪颖大气却又惹人怜爱的形象。黛玉是孤独的,在那样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环境里,虽说是两心相许因还泪,但宝玉的存在却是给这个孤独的行者一个遥望的寄托。
我们不难发现,在太虚幻境里那个苦心修行的绛珠草,在天地之间,一如现世的黛玉一样孤单寂寞,神瑛侍者便成为她唯一的期待与守候。对于一个孤独者来说,那些喧嚣与自己格格不入,然一丁点希望却可以让自己奋不顾身,乃至飞蛾扑火。许是,爱情本该是没有顾虑的,因爱而生,因缘而灭。
然,目光回转,镜子的另一面宝钗却是因为婚姻,放弃爱情。在那样一个时代,不是宝钗的错,只是大环境背景下,人们总不得已为了些现实的东西而放弃了自己想要的,包括压抑着内心深处的渴望。记得之前看过这样一句话,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融合。宝钗的选择未必就是让自己不快乐的行为,也未必就不是自己想要的,小家碧玉有小家碧玉的委屈,大家闺秀有大家闺秀的无奈,如此猜测,无非是庄生晓梦迷蝴蝶罢了,无论镜子的哪一面,最终的结局非是离散而矣。
关于爱情,关于婚姻,我们想要的,不妨问问自己的心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想,人的一生总该有那么一次不顾一切,哪怕是飞蛾扑火。
黛玉的才情和玲珑心思为她在偌大的府邸赢得了一席之地。但却也是因着这份玲珑,焚诗稿、断痴情,从此魂游天外再回不去那个原来的自己。女子聪明是好事,但红颜薄命,太过聪明的女子注定得不到幸福。其人无罪,怀璧其罪。如果黛玉能够再糊涂一些,也许会幸福的多。因着玲珑心,却是饱尝了世间冷暖,从而失了自己的爱情,独留一丝惆怅和叹息。
黛玉的人生是悲剧的,不仅仅因为她没有得到爱情,反而更因为,她活得太明白,却是误了自己,误了终身。便是还泪断情缘,从此了无痴念。笔墨潇湘下的暗影勾勒的更多的是痴痴的等待以及那悲伤后的无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