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案网 > 短美文 > 笔记 >

论语读书笔记模版

时间: 新华 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对于文中精彩部分、好词佳句以及心得体会的书面记录。什么才算好的论语读书笔记模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论语读书笔记模版,供大家参考。

论语读书笔记模版篇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论语》中广为人知的一句,位于开篇首则。

一直以来,在我所接受的解读中,都将这句话理解为孔子之“乐”!在交通与信息并不发达的历史现实中,若有好友远道而来,的确是一件令人开心不已的事情。古代民风淳朴,朋友自远方来,主人想必也会像孟浩然诗中所描绘的那样,热情地准备好“鸡黍”,来一番“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甚或无妨隔着墙头或篱笆,邀请左邻右舍,过来一起小酌几杯。

然而近来翻阅《论语》,却看到了一位学者的另外一种解读:“有朋自远方来”,表达的不是“乐”,而是“苦”。细思之下,竟觉自有道理!因为“有朋自远方来”,在孔子的一生中,更多的是一种盼而不得。

春秋末期的社会,动荡变革,礼崩乐坏。周王室仅有虚名,诸侯国各自为政,虽然自晋、楚两大国在宋国召开了弭兵大会之后,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少了,但各诸侯国内部,尤其是大国内部,权臣间或者强大氏族间的吞杀,却多了起来。孔子所在的鲁国,三大氏族(季氏、孟氏、仲氏)互相兼并的现象还不严重,但和鲁国公室的冲突日益激烈,甚至迫使鲁昭公寄居齐国和晋国,并死在晋国边邑,鲁哀公出亡在越国,后也死在越国。

孔子出身普通,但志向高远,他想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理想,然而在鲁国却一直没有机会参与政事。

才华出众的孔子在51岁时才担任了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务,尽管政绩卓著,后受齐国离间,依然被鲁定公、季桓子疏远。

孔子54岁那年,鲁国国君在春天举行祭天仪式,按惯例,祭祀用过的腊肉,国君要把它分给士人,让士人分享神祗享用的贡品。但是,那一年,担任重要职务的孔子却没有等到鲁国国君派人送来的腊肉!

孔子明白自己的处境,在屈辱与留恋之中,他决定带着弟子到其他国家寻找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机会。他怀着热切的愿望奔走卫国、陈国、蔡国、宋国等,却不断遭遇猜忌、排挤,冷落,难堪,甚至多次有丧生之险,更有隐者的讽刺、嘲笑、劝慰。

当思绪沉浸在孔子的人生经历中时,我的脑海里总会出现一个高大而又风尘仆仆的老者的形象。54岁,已然不再年轻,却为了救世济民,改变社会,带领着众弟子,长途跋涉,奔走他乡。衣衫或褴褛,步履已蹒跚,忍饥挨饿,风餐露宿,肩膀上落满灰尘,腿脚上沾满了泥浆,容颜黧黑憔悴,蓬乱的白发在风中飘荡。在一次次无处可去的狼狈与尴尬中,惟靠内心的信念迈起乏力的双腿在不同的国家进退徘徊。

孔子的第一站便是卫国,卫灵公起先是以礼相待的,但不久便起传言,说孔子弟子众多,且都颇具才华,万一对卫国有所企图,卫国岂不是会有危险。卫灵公便派人监视孔子,后来卫国又发生了内乱,孔子不得已离开了卫国。孔子走得很匆忙,被一个卫国人嘲笑“如丧家之犬”!

楚昭王派人邀请孔子,孔子途经蔡国时,师生一行被乱军围困,食物也被抢光,弟子们又饿又困,又有弟子病倒,后多亏子贡找到了楚国的军队,才从乱军围困中脱离险境。这便是陈蔡绝粮的故事。

然而来到了楚国边境之后,孔子又一次遭遇了尴尬。楚昭王原欲重用孔子,并打算赏赐他七百里的封地,却遭受了楚国贵族令尹子西以与卫国贵族同样的理由反对,于是楚昭王打消了原来的念头,又很快病死了。依旧停留在楚国边境上等候消息的孔子,连楚国的国都都没有被迎进去,又一次进退两难,无路可走。孔子再次去往卫国的路上,遇见了在地里耕田的隐者长沮,桀溺。他们的一番讥讽与惋惜,让孔子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哲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然而怀才总不遇,壮志常难酬,孔子虽初心不改,但也难免人之常情。他的酸楚孤寂求知遇之心发乎情,达于言,也被弟子们记录在了《论语》之中。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圣人也会发牢骚,谁能够走出屋外不从房门经过?为什么没有人从我这条路行走呢?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问美玉是要放在柜子里藏起来还是找识货的商人卖掉?孔子说应该卖掉,并且说自己在等待识货者呢!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若能把个人的学问修养道德,用于社会实践,造福社会,不是很快乐吗?美玉,比喻美好的品质和才华,才华不应该藏起来,而应该等待识货者,让它大放异彩。

子曰:“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位伟大而又有亲和力的思想家,把自己内心无法排遣的寞落苦闷,说给弟子子贡。“没有人知道我啊!不抱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有天吧!”

诸如此类的话语,孔子自然不止说了这三句。但这三句却足以显示出孔子现实的困境与精神的困惑无奈。

在外奔走14年,年近古稀的孔子最终又回到鲁国,余生的精力则用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

孔子热心救世,到处游说,但在当时的鲁国,在当时的诸侯,没有统治者愿意或能够走孔子的“礼乐”“仁爱”之路,其中有统治阶层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纵然有极少数小官,如仪封人之辈赞许孔子,但在二千多年以前,要对当时的政治实行较大改变,没有适当力量的凭借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孔子徒抱大志,感慨至死。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才高和寡的他曾热切痴情地盼望着自己能被他人理解、接纳、赏识、任用,但知音难遇,连一些隐居者,也站在一边热嘲冷讽。热衷于政事然而寂寞凄凉的孔子,晚年间虽多了一番淡然与超脱,但若真“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知他懂他、赏他励他的朋友远道而来,该是一件多么痛快与欣慰的事情!

如果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轻轻地呢喃,以委婉的方式道出了孔子一生深潜积压在心头的期盼与盼而不得的苦闷、失落、辛酸与孤寂,那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则是最直接的千古之叹。

十四年风尘仆仆、困顿偃蹇,现实引领着孔子,走上了一条“曲线”之路,自己实现不了的,就把学问思想、理想愿望播撒传扬开来。这或许也是孔子将拜师礼定为“束脩”的原因。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来拜师的人,他从来没有不教诲的。十条干肉,真的是一份很微薄的礼品。

孔子带领着他的学生,整理传授古代文献,删《诗》授《书》,记《礼》《乐》,赞《易经》,作《春秋》,筑坛讲学,“诲人不倦”。“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当社会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干起来,不用呢,我就藏起来。孔子在政治上无法实现“有朋自远方来”,却在学术教育方面吸引了众多的弟子。只可惜,这终不是孔子最看重的。

汉代建立,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写《史记》,推崇赞誉孔子,这中间的几百年间,孔子及他的思想想必是寂寞的,然而有真学问有良好修养有仁爱礼乐思想的孔子,以自己的实力呼唤到了历史的回音,终于有朋自遥远的汉代而来,将他的思想推崇到统治天下的尊位,孔子若地下有知,必然“乐”矣!今天,从孩童到耄耋,手捧《论语》,耳听《论语》,当我们在朗朗的书声里思考、感悟着这位圣人的语录时,又不知孔老夫子看在眼里,会“乐”成什么样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反复吟咏《论语》开篇第一则,愈加感觉这一则有开宗明义之深意,也深切体会到,孔子一生,苦矣!

论语读书笔记模版篇2

《论语》,一部中国人的圣经,一条古老而又永远不朽的龙脉,一条浸透了中国人血脉的永不停止流淌的河流。《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可以平凡网,但不能平庸!

在我初中学习生涯里,我常常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学习的过程,这些致使我学得不扎实,另外再加上各种教辅书籍上的学习方法更是让我眼花缭乱,满头都是星星在转。后来,我反复回味那《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话都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以前,我有做事冲动,有不经过大脑的过滤就忙着做事的坏习惯,自从读了《论语》后,我总结出了——三思为妙,怒上心头,忍让最妙。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快乐任逍遥。哈哈!怎么样,我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没白费吧!

《论语》中倡导的是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一定要反复学习旧的知识,从中就会学到新的知识!如同在炎热下品尝那苦中略带一丝清凉的槟榔!虽苦,但却可以从中回味出没有苦就没有甜的道理!所有人都是从苦中走出来的,苦代表着成长!

还记得,小学刚毕业,心里还有着对过往生活的一丝留恋,也曾因此流过泪。是《论语》把我从阴霾中拉出来,带到一个光明的世界。我回味着《论语》给予我的所有。悟出了毕业就像一窗玻璃,我们迟早要撞碎它,擦着锋利的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后,开始一个不同的生活!从此走向另外一个光明的世界!

相信我,走过悲伤吧!

回味那些曾经因为悲伤而打破的梦,从中品出本应散发着浓郁清香的欢乐语录!你会走向一个不同于寻常的人生,慢慢成长起来!

走过通往成功的途中,手中捧着一本千万中国人心中的圣经——《论语》,会让你的人生更完美。

论语读书笔记模版篇3

在我背过的古诗和学过的古文中,我最喜欢的是《论语》中的“吾日三省”。

曾子说:“我每天必定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师长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呢?”这是几千年前,曾子提出的要“吾日三省吾身”,意在告诫人们要时时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仍要时时记着这句话,每天要反省自己的言行,及时发现不足,找出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努力改进。我要从身边的事做起,与同学互帮互助,勤奋学习,认真地做好每件事,做一个勤学好问的好孩子。

我还要从自己做起,保护我们美丽家园——地球,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节约能源,低碳生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废报纸、牛奶盒的回收活动,尽自己的所能做一个环保小卫士。

论语读书笔记模版篇4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此刻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思考清楚。反反复复,举棋不定。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能够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季文子是鲁国大夫,十分计较个人得失。这人思考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孔子说:“思考两次就能够了。”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思考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何谓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这就是季文子的谨慎之所以不为孔子所称赞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思考后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就应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但是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纯数剩余了。这种状况和我在考场上的境况大致相同。第一遍填完答卷,整个试卷就明白了打半。这时候的胜负其实几乎成了定局,只但是还就应检查一遍,以防有小节有亏。但是别说时间无多,就算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下去,我也不会做。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第三次视察考卷,虽然更加细致谨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个性是在一些改动过的大题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

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论语读书笔记模版篇5

作为儒家的代表作,论语,在中国文化中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国人处事的指导是中国人做人的标准,它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精神土壤,古时候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提倡积极入世,以克己复礼的思想给众人约束自我智慧于他人的治理理念,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创造一个有人心的社会,在于天下他汇集了天下,人在于个人,他指导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这份传承至今的思想影响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人,甚至给海外也带来了思想的碰撞。

论语让我直面自己,摒弃坏习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会遇到一知半解或者一点也不懂的状况。可是为了让自己显得聪明的,或至少不太愚笨,就假装自己已经很懂了,可事实上这才是真正的愚笨,想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并不耻下问,或恭敬地向老师询问才是智慧的体现呀,所以在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中,要遵循孔夫子的话才能有所提高,做到能够举一而反三。

论语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学习这件事,论语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于学习,喜欢学习更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得到益处,把学习当做爱好去做,学习的效率更能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多学学着,专心多问多思考,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学习,更能沉浸在其中。

当然论语最重要的还是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其中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淡薄思想有攻自后而博泽于人的宽容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精神,也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进取态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昂扬志气,在今天的中国这些品质都被我们的追求,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拥有这样的品质,营造出一个大同的社会,论语无疑是一个权威的指导。

后世的许许多多的思想都源自于论语文人墨客们需要他给予治国的指导,武将们也需要他洗涤内心的力气,而我们更需要将他细细研读,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它会给予我们最积极的建议,让我们在社会中有所一代论语之光将第三10而至,万事生生不息,论语是我国文化历史遗产的一个瑰宝,也是我们每个青少年应该值得品鉴的一本书。论语影响了我,我从以前的,不懂装懂,到不懂就问,我认为我已经明白了这道理,自身的聪明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实质上的。

论语读书笔记模版篇6

与朋友交往时的准则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个“信”字。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我觉得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没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来朋友。不过有时越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越难以做到,越难以做到这要求就变得越高。当一个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时他所达到的价值层面是最高的。

第二,对朋友要宽容,在朋友有难或犯错时要帮助朋友。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微子)“君子周急不继富。”(雍也)朋友的价值在关键时刻最能显现出来。我想,这也是“信”所要求的。一个忠诚的朋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对方。

论语读书笔记模版篇7

那些话语在无声中穿越四季,比曾经更永恒,延长到了下个冬季。——题记

“温故而之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反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条条古训在耳边轻吟,每一条都富含着深刻的道理,引人沉思,《论语》中的博大精深,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领悟明白的,它跨越了千年尘埃,吹散了腐朽阴霾铸成了不朽的千古绝唱。曾经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一种叫做”永恒”的东西的,那些一直被人们都传通的事都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让我们无从感触,而直到我接触《论语》后,才知道为什么它要以流传千古,因为它的一切内涵都是与生活和做人的基本道理息息相关的。一直在努力的表达着,用仅存的温暖去书写。

它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呢?和那片天空一样柔软的感受,它们一直带着”有意义”快活的前行,无所顾盼的前行。简洁的话语中透出须臾般永恒的真谛,它让我懂得了用不同的方式思考。

它让我懂得了什么呢?天空的尉蓝,云朵的匿迹,暗影收敛的脚步,知道与理解的诚实,父母与亲人的忧虑与爱,学习与思考的正比性。它让我懂得了一定要好好珍惜,要坚持最初的方向。

它让我懂得了做呢?还以为道路一直都会平坦,航程一直都有光束,行途一直都有温暖,自己会一点点放弃。它让我懂得了五彩与缤纷的梦,虽然喜爱,却是为了更有意义的美好事物的存在。

在《论语》宽阔的道路上前进,总会路过那些温良与美好,总会学会善良高尚,去相信航程绝不会是无尽天光,去相信幸福的曙光。

《论语》使我懂得的,使我坚信的,就随着它的.流传而日久弥新,不被风化。

330013